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

被引:14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机构
[1]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准两年振荡; 大气热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著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673 / 685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对中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影响 [J].
刘芸芸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2009, 33 (06) :1225-1237
[2]  
A Study of the Teleconnections in the Asian-Pacific Monsoon Region[J]. 丁一汇,刘芸芸.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8(04)
[3]   关于东亚副热带季风若干问题的讨论 [J].
何金海 ;
赵平 ;
祝从文 ;
张人禾 ;
汤绪 ;
陈隆勋 ;
周秀骥 .
气象学报, 2008, (05) :683-696
[4]   中国东部夏季气候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年代际转型及其可能成因 [J].
张人禾 ;
武炳义 ;
赵平 ;
韩晋平 .
气象学报, 2008, (05) :697-706
[5]   印度夏季风与中国华北降水的遥相关分析及数值模拟 [J].
刘芸芸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8, (05) :789-799
[6]  
Arabian Peninsula-North Pacific Oscilla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Asian summer monsoon[J]. SUN JianQi1, YUAN Wei2 & GAO YuZhong3 1 Nansen-Zhu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2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raining Centre, Beijing 100081, China;3 Heilongjiang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Harbin 150030,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07)
[7]   印度夏季风的爆发与中国长江流域梅雨的遥相关分析 [J].
刘芸芸 ;
丁一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6) :763-775
[8]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及其成因 [J].
黄荣辉 ;
陈际龙 ;
黄刚 ;
张启龙 .
大气科学 , 2006, (04) :545-560
[9]   夏季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区水汽输送的差别 [J].
黄荣辉 ;
张振洲 ;
黄刚 ;
任保华 .
大气科学, 1998, (04) :76-85
[10]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Ⅱ.海平面气压和500hPa高度变化 [J].
严中伟 ;
季劲钧 ;
叶笃正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0, (08) :879-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