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荷模型对含UHVDC的多落点电网直流恢复特性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谢惠藩 [1 ]
张尧 [1 ]
罗宗杰 [1 ]
夏成军 [1 ]
胡金磊 [2 ]
机构
[1]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2] 广东电网清远供电局
关键词
负荷模型; 特高压直流; 直流多落点; 换相失败; 电压稳定; 恢复特性;
D O I
10.13336/j.1003-6520.hve.2008.09.009
中图分类号
TM721.1 [直流制输电];
学科分类号
080802 ;
摘要
负荷模型对电网暂态稳定性特别是对电压稳定性影响甚深,为了解负荷模型对含特高压直流的多直流落点电网直流动态恢复特性的影响,研究了扰动下ZIP静态负荷模型、感应电动机负荷模型(IM)的多回直流恢复特性,深入分析了送、受端网区ZIP静态负荷模型中不同比例的恒功率有功负荷、恒电流有功负荷、恒阻抗有功负荷、感应电动机模型负荷和IM欠压保护切除和恢复重接入特性等对多落点直流动态特性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了南方电网典型IM模型和IEEE6型IM模型对直流恢复特性的影响,引入多馈入交互因子(MIIF)指标分析故障下直流换流站间动态交互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送端和受端负荷模型对直流恢复特性的影响效果相反;大扰动下当电压跌落在一定范围内时,受端典型IM模型在改善功角稳定性方面占优,而无论送、受端,IEEE6型在弱化系统电压稳定性方面都占优。
引用
收藏
页码:1831 / 18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特高压紧急直流功率支援策略研究 [J].
谢惠藩 ;
张尧 ;
夏成军 .
电力自动化设备, 2008, (08) :1-7
[2]   负荷特性对特高压紧急直流功率支援的影响 [J].
谢惠藩 ;
张尧 ;
夏成军 ;
钟庆 ;
武志刚 ;
林凌雪 .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8, (06) :41-45+90
[3]   多馈入直流交互作用因子在换相失败研究中的应用 [J].
吴冲 ;
李兴源 ;
何朝荣 .
继电器, 2007, (09) :26-31
[4]   负荷模型对电网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J].
贺仁睦 ;
韩冬 ;
杨琳 .
电网技术, 2007, (05) :1-5
[5]   马达负荷模型对华东电网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J].
曹路 ;
励刚 ;
武寒 .
电网技术, 2007, (05) :6-10
[6]   感应电动机负荷参数对电力系统暂态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J].
孙华东 ;
周孝信 ;
李若梅 .
电网技术, 2005, (23) :1-6
[7]   福州地区负荷模型影响福建电网暂态稳定性的机理 [J].
赵勇 ;
张建平 .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 (12) :77-82
[8]   直流系统控制方式对大扰动后交直流混合系统电压和功率恢复的影响 [J].
张建设 ;
张尧 ;
张志朝 ;
武志刚 .
电网技术, 2005, (05) :20-24
[9]   送端感应电动机负荷无功特性对送出极限的影响 [J].
张进 ;
贺仁睦 ;
王鹏 ;
石景海 ;
马瑞 ;
胡国强 .
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 (04) :24-27
[10]   CCEBC/EEAC方法的定性分析 [J].
廖浩辉 ;
唐云 .
中国科学E辑:工程科学 材料科学, 2004, (07) :818-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