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演化及控藏意义——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被引:10
作者
徐思煌 [1 ]
袁彩萍 [1 ]
梅廉夫 [1 ]
马永生 [2 ]
郭彤楼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成藏流体源; 成藏动力学; 构造演化; 油气分布; 海相地层; 中国南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国南方经历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历史,具有典型叠合盆地性质,海相地层以次生油气藏为主,成藏流体源成为首要控藏要素。结合中国南方8个典型油气藏的实例,总结了叠合盆地成藏流体源类型,分析了其随时空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的成藏流体源包括烃源岩热解烃、原油裂解气、二次生烃、水溶气、无机气及混合气等多种。在印支期之前以烃源岩热解烃为主,印支-燕山期主要形成原油裂解气和水溶气,燕山-喜马拉雅期主要形成由各种气源构成的混合气。受成藏流体源控制,混源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原生型油(气)藏主要形成于江南等古隆起区,但大多已演化为古油藏;二次生烃型气藏主要分布于下、中扬子白垩系-古近系覆盖区,及楚雄盆地、十万大山、南盘江等地;无机型气藏形成于张性构造区。
引用
收藏
页码:59 / 6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提出及其在叠合盆地油气资源预测中的作用 [J].
赵文智 ;
张光亚 ;
汪泽成 .
地学前缘, 2005, (04) :458-467
[2]   “源控论”适用范围量化分析 [J].
胡朝元 .
天然气工业, 2005, (10) :25-27+31+6
[3]   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油气宏观保存条件评价 [J].
汤济广 ;
梅廉夫 ;
沈传波 ;
周锋 ;
凡元芳 .
地质科技情报, 2005, (02) :7-11
[4]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要素的层次性分析 [J].
袁彩萍 ;
徐思煌 ;
梅廉夫 ;
郭彤楼 .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5, (02) :137-141+130
[5]  
中国典型叠合盆地与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例[J]. 金之钧,王清晨.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S1)
[6]   油气无机成因探析与我国油气勘探新方向展望 [J].
刘云生 ;
廖宗廷 ;
周征宇 ;
陈跃昆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3) :16-20+4
[7]   中国南方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的层次划分与综合评价 [J].
梁兴 ;
叶舟 ;
马力 ;
吴少华 ;
张廷山 ;
刘家铎 ;
徐克定 .
海相油气地质, 2004, (Z1) :59-76+123
[8]   叠合盆地概念辨析 [J].
何登发 ;
贾承造 ;
童晓光 ;
王桂宏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1) :1-7
[9]   中国南方油气晚期成藏勘探实践及讨论 [J].
戴少武 .
天然气工业, 2004, (01) :7-9+100
[10]   水溶气资源富集的主控因素及其评价方法探讨 [J].
武晓春 ;
庞雄奇 ;
于兴河 ;
王明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5) :416-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