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被引:23
作者
胡建忠
机构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碳储量; 植物体; 枯落物层; 土壤层; 退耕地人工林; 黄河上游;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05.06.001
中图分类号
S718.5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39.6∶1.8∶58.6,而天然林为57.4∶2.7∶39.9.退耕地人工林的植物体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长趋势.这2部分在总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随林龄而逐步提高.退耕地人工林目前的总碳密度平均为281.2 t/hm2,相当于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总碳密度677.4 t/hm2的41.5%,但年均碳密度却高达15.2 t/(hm2.a),较天然次生林的13.6 t/(hm2.a)提高了11.7%;与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8年)人工林的年均碳密度1.95 t/(hm2.a)相比,提高了6.8倍.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较天然次生林及荒山人工林具有更强的生长及碳储量优势.总之,科学有序的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形成碳汇、减轻温室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J]. 中国工程科学, 2003, (09) : 65 - 71+77
  • [2]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估算及其分布规律分析
    徐香兰
    张科利
    徐宪立
    彭文英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3) : 13 - 15
  • [3] 干旱区土地退化与荒漠化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
    樊恒文
    贾晓红
    张景光
    马凤云
    李新荣
    [J]. 中国沙漠, 2002, (06) : 3 - 11
  • [4]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李克让
    王绍强
    曹明奎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 72 - 80
  • [5] 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
    马钦彦
    陈遐林
    王娟
    蔺琛
    康峰峰
    曹文强
    马志波
    李文宇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Z1) : 100 - 104
  • [6]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方精云
    陈安平
    [J]. 植物学报, 2001, (09) : 967 - 973
  • [7] CO2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方精云
    朴世龙
    赵淑清
    [J].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5) : 594 - 602
  • [8] 带生物泵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
    邢如楠
    [J]. 大气科学, 2000, (03) : 333 - 340
  • [9]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碳平衡研究
    王金叶
    车克钧
    蒋志荣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0, (01) : 9 - 14
  • [10]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
    李克让
    [J]. 地理学报, 1996, (S1) : 1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