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
被引:23
作者:
胡建忠
机构: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来源:
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关键词:
碳储量;
植物体;
枯落物层;
土壤层;
退耕地人工林;
黄河上游;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05.06.001
中图分类号:
S718.554.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黄河上游地区10~27 a的退耕地人工林,其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碳密度平均为111.3、5.1和164.9 t/hm2,分别占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的28.6%1、3.8%和61.0%.植物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层次所占总碳密度的比例,对于退耕地人工林来说为39.6∶1.8∶58.6,而天然林为57.4∶2.7∶39.9.退耕地人工林的植物体和枯落物层碳密度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呈幂函数增长趋势.这2部分在总碳密度中所占比例随林龄而逐步提高.退耕地人工林目前的总碳密度平均为281.2 t/hm2,相当于同一地区天然次生林总碳密度677.4 t/hm2的41.5%,但年均碳密度却高达15.2 t/(hm2.a),较天然次生林的13.6 t/(hm2.a)提高了11.7%;与全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4—1998年)人工林的年均碳密度1.95 t/(hm2.a)相比,提高了6.8倍.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较天然次生林及荒山人工林具有更强的生长及碳储量优势.总之,科学有序的退耕还林工作,对于形成碳汇、减轻温室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