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水分及作物叶水势的影响

被引:22
作者
王克鹏 [1 ]
张仁陟 [1 ]
董博 [1 ]
谢军红 [2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叶水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7 [土壤水分]; S311 [作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090302 ;
摘要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传统耕作方式和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豌豆-小麦(P→W)和小麦-豌豆(W→P)轮作序列的耕层土壤水分和作物叶水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处理相比,保护性耕作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幅为3.29%—28.67%,其中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均为最高。豌豆和春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叶水势的日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为清晨6:00最高,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大约在12:00—14:00之间达到最低,随后逐渐回升。春小麦各处理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叶水势相对较高,孕穗期和开花期次之,灌浆期最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最高,开花期次之,灌浆期最低。豌豆各处理的叶水势均在出苗期和孕蕾期达到了最大值,分枝和开花期结荚期次之,灌浆成熟期相对较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随生育期的进程而呈下降趋势。整个生育期春小麦和豌豆各处理10:00的叶水势与0—3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之间显著相关,当土壤水分含量较低时,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与耕层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地膜覆盖(NTP)、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地膜覆盖(TP)5种保护性耕作措施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作物叶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作物产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NTS)的优势最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3752 / 376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极端干旱区旱生芦苇叶水势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J].
付爱红 ;
陈亚宁 ;
李卫红 .
草业学报, 2012, 21 (03) :163-170
[2]   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褚鹏飞 ;
于振文 ;
王东 ;
张永丽 ;
石玉 .
作物学报, 2012, 38 (06) :1051-1061
[3]   干旱胁迫对胡杨PSII光化学效率和激能耗散的影响 [J].
朱成刚 ;
陈亚宁 ;
李卫红 ;
付爱红 ;
杨玉海 .
植物学报, 2011, 46 (04) :413-424
[4]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的影响 [J].
何玉梅 ;
张仁陟 ;
张丽华 ;
解开治 .
生态学报, 2007, (01) :113-119
[5]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旱作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J].
李玲玲 ;
黄高宝 ;
张仁陟 ;
晋小军 ;
Kwong Yin CHAN .
生态学报, 2005, (09) :2326-2332
[6]   柽柳的水分生理特性研究进展 [J].
曾凡江 ;
张希明 ;
李小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5) :611-614
[7]   免耕制度下耕作土壤结构演化的数字图像分析 [J].
李德成 ;
B.Velde ;
J.F.Delerue ;
张桃林 .
土壤学报, 2002, (02) :214-220
[8]   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沙棘叶水势及其影响因子 [J].
阮成江 ;
李代琼 .
陕西林业科技, 2000, (0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