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29
作者
褚鹏飞
于振文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水势; 叶绿素荧光参数;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2007—2009年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肥力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旗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60~20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其他处理,表明深松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高,其降水量和灌水量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在6:00~18:00的旗叶水势、8:00~14:00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高于条旋耕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间的规律与其一致。深松+条旋耕处理在2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516.48kghm2和8957.92kg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051 / 106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轮耕对宁南旱区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J].
侯贤清 ;
贾志宽 ;
韩清芳 ;
王维 ;
丁瑞霞 ;
聂俊峰 ;
李永平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15) :3108-3117
[2]   少免耕与秸秆还田对极端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吕美蓉 ;
李增嘉 ;
张涛 ;
宁堂原 ;
赵建波 ;
李洪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1) :41-46
[3]   不同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张鸣 ;
张仁陟 ;
蔡立群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7) :1467-1474
[4]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5]   冬小麦种群不同分布方式下水分特征与产量构成关系 [J].
周勋波 ;
孙淑娟 ;
陈雨海 ;
李全起 ;
杨国敏 .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1) :119-122
[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李友军 ;
吴金芝 ;
黄明 ;
姚宇卿 ;
张灿军 ;
蔡典雄 ;
金轲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12) :44-48
[7]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J].
江晓东 ;
王芸 ;
侯连涛 ;
李增嘉 ;
王雪 ;
郭志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5) :66-69
[8]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旱地农田麦豆双序列轮作体系的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J].
黄高宝 ;
郭清毅 ;
张仁陟 ;
逄蕾 ;
Kwong Yin CHAN ;
于爱忠 .
生态学报, 2006, (04) :1176-1185
[9]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J].
江晓东 ;
李增嘉 ;
侯连涛 ;
王芸 ;
王雪 ;
颜红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20-24
[10]   豫西旱坡地高留茬深松对冬小麦生态效应的研究 [J].
王育红 ;
姚宇卿 ;
吕军杰 ;
黄江涛 ;
张洁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02) :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