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31
作者
江晓东 [1 ]
王芸 [1 ]
侯连涛 [1 ]
李增嘉 [1 ]
王雪 [2 ]
郭志华 [2 ]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2] 山东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龙口
关键词
少免耕; 冬小麦; 光合特性; 荧光动力学参数; 叶绿素含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小麦开花后光合性能对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了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开花后常规耕作模式的光合速率(Pn)高于旋耕还田和耙耕还田两种少耕模式,但两种少耕模式特别是耙耕还田模式的旗叶叶片衰老晚于常规还田模式,在籽粒灌浆末期仍然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 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叶片有效光合时间和光合功能持续期长,有利于籽粒的充实。研究表明旋耕还田模式和耙耕还田模式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模式则不适宜。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6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 [J].
江晓东 ;
李增嘉 ;
侯连涛 ;
王芸 ;
王雪 ;
颜红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07) :20-24
[2]   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J].
刘立晶 ;
高焕文 ;
李洪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03) :70-73
[3]   北美保护性耕作及对中国的意义 [J].
杨学明 ;
张晓平 ;
方华军 ;
梁爱珍 ;
齐晓宁 ;
王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2) :335-340
[4]   中国特色保护性耕作技术 [J].
高焕文 ;
李问盈 ;
李洪文 .
农业工程学报, 2003, (03) :1-4
[5]   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 [J].
周兴祥 ;
高焕文 ;
刘晓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6) :81-84
[6]   高产冬小麦的冠层光合能力及不同器官的贡献 [J].
徐恒永 ;
赵君实 .
作物学报, 1995, (02) :204-209
[7]  
作物生理学导论[M].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 郑丕尧主编, 1992
[8]   THE USE O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NOMENCLATURE IN PLANT STRESS PHYSIOLOGY [J].
VANKOOTEN, O ;
SNEL, JFH .
PHOTOSYNTHESIS RESEARCH, 1990, 25 (03) :147-150
[9]  
T he use of ch lorophyⅡfluorescence nom enclature in p lan t stress phys io logy .2 O laf van K ootenm,Jan F H She l. Photosyn thes is R esearch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