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耕对宁南旱区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25
作者
侯贤清 [1 ]
贾志宽 [1 ]
韩清芳 [1 ]
王维 [1 ]
丁瑞霞 [1 ]
聂俊峰 [1 ]
李永平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农业部旱地作物生产与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
[2] 宁夏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宁南旱区; 轮耕模式; 冬小麦;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探索免耕/深松隔年轮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传统翻耕3种耕作处理,在宁南旱区进行连续4年定位试验,2010年测定小麦花后土壤水分、旗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变化。【结果】与传统耕作相比(对照),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免耕/深松处理的0—200 cm土壤贮水量平均分别增加15.24%、23.45%(P<0.05);旗叶面积和相对叶绿素含量平均分别提高12.78%、8.89%和25.20%(P<0.05)、11.19%;旗叶日均净光合速率(Pn)平均分别提高1.55和1.68μmol.m-2.s-1(P<0.05);旗叶日均蒸腾速率(Tr)平均分别提高0.44和0.58mmol.m-2.s-1(P<0.05);而小麦旗叶日均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不显著(P>0.05)。在灌浆期,两种轮耕模式均保持了较高的最大光化学效率(0.52)、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0.40)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92.67)。两种轮耕模式的小麦籽粒产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6.88%和11.98%(P<0.05)。【结论】在干旱缺水条件下,不同轮耕模式小麦花后都显示出良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和较高的光合特性,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是宁南旱区较为适宜的土壤耕作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3108 / 311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宁南旱区土壤水分、玉米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J].
高飞 ;
贾志宽 ;
路文涛 ;
韩清芳 ;
杨宝平 ;
侯贤清 .
生态学报, 2011, 31 (03) :777-783
[2]   轮耕对双季稻田土壤结构及水贮量的影响 [J].
孙国峰 ;
张海林 ;
徐尚起 ;
崔思远 ;
汤文光 ;
陈阜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9) :66-71
[3]   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 [J].
尚金霞 ;
李军 ;
贾志宽 ;
张丽华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3) :2668-2678
[4]   保护性耕作对小麦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张云兰 ;
王龙昌 ;
邹聪明 ;
胡小东 ;
何遂 ;
朱建国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02) :71-74
[5]   宁南旱区坡地等高条带轮种对谷子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J].
侯贤清 ;
韩清芳 ;
贾志宽 ;
张罗生 .
西北农业学报, 2009, 18 (05) :181-185
[6]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王靖 ;
林琪 ;
倪永君 ;
刘义国 ;
王炳军 .
麦类作物学报, 2009, 29 (03) :480-483
[7]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武威绿洲灌区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J]. 冯福学,黄高宝,于爱忠,柴强,陶明,李杰.应用生态学报. 2009(05)
[8]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J].
黄明 ;
吴金芝 ;
李友军 ;
姚宇卿 ;
张灿军 ;
蔡典雄 ;
金轲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1) :50-54
[9]   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吴金芝 ;
黄明 ;
李友军 ;
陈明灿 ;
姚宇卿 ;
郭大勇 ;
黄海霞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5) :17-21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J].
远红伟 ;
陆引罡 ;
刘均霞 ;
崔保伟 .
华北农学报, 2007, (S1) :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