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对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与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29
作者
褚鹏飞
于振文
王东
张永丽
石玉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 耕作方式; 水势; 叶绿素荧光参数;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2007—2009年小麦生长季,以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墒补灌技术确定灌水量,研究高肥力条件下条旋耕、深松+条旋耕、旋耕、深松+旋耕和翻耕5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及其水分来源、旗叶水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条旋耕和深松+旋耕处理成熟期60~200cm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低于其他处理,表明深松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贮水的吸收。深松+条旋耕处理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高,其降水量和灌水量占阶段耗水量的比例最低。深松+条旋耕处理在6:00~18:00的旗叶水势、8:00~14:00的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均高于条旋耕处理,表明深松有利于小麦旗叶在灌浆中后期保持较高的生理活性,深松+旋耕和旋耕处理间的规律与其一致。深松+条旋耕处理在2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516.48kghm2和8957.92kghm2,与深松+旋耕处理无显著差异,翻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上述处理。深松+条旋耕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深松+旋耕处理次之,条旋耕和旋耕处理低于翻耕处理。本试验条件下,深松+条旋耕是兼顾高产节水高效的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051 / 106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21]   Residue management and tillage effects on soil-water storage and grain yield of dryland wheat and sorghum for a clay loam in Texas [J].
Baumhardt, RL ;
Jones, OR .
SOIL & TILLAGE RESEARCH, 2002, 68 (02) :71-82
[22]  
Root growth, soil water content and yield of barley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on two soils in semiarid conditions[J] . Field Crops Research . 2001 (1)
[23]   人工控制有限供水对冬小麦根系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 [J].
刘庚山 ;
郭安红 ;
任三学 ;
安顺清 ;
林日暖 ;
赵花荣 .
生态学报, 2003, (11) :2342-2352
[24]   节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耗水规律及其生态基础研究附视频 [J].
房全孝 ;
陈雨海 .
华北农学报, 2003, (03) :18-22
[25]   限水灌溉对冬小麦旗叶某些光合特性的影响 [J].
张其德 ;
刘合芹 ;
张建华 ;
李建民 .
作物学报, 2000, (06) :869-873
[26]   保护性耕作表土作业的田间试验研究 [J].
杜兵 ;
李问盈 ;
邓健 ;
廖植樨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65-67
[27]  
Effect of subsoiling and subsequent tillage on soil bulk density, soil moisture, and corn yield[J] . S.D. Evans,M.J. Lindstrom,W.B. Voorhees,J.F. Moncrief,G.A. Nelson.Soil & Tillage Research . 1996 (1)
[28]  
Continuous recording of photochemical and non-photochemical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quenching with a new type of modulation fluorometer[J] . U. Schreiber,U. Schliwa,W. Bilger.Photosynthesis Research . 198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