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微量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12
作者
许淑梅
翟世奎
张爱滨
张晓东
张怀静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 缺氧区;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7.05.012
中图分类号
P736.41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和底层悬浮体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分布规律和富集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在研究区具有明显的"离岸富集"特征,去除粒度效应、陆源碎屑来源组分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之后,氧化还原敏感元素仍显示出在缺氧区的富集。通过同一站位底层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的分析比较,发现底层水缺氧是导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Mo、Cd、V等在沉积物中富集的主要原因。Mo、Cd、V等元素的不同富集程度可用来反映缺氧区的缺氧程度。因此,Mo,Cd,V等RSE在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具有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可以指示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存在与大体范围,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用来衡量缺氧区的缺氧程度。U理论上虽然也对环境的氧化还原条件敏感,但由于受陆源碎屑来源组分的影响较大,在长江口外缺氧区的富集并不明显,因此U在研究区不具有氧化还原环境指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59 / 76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J].
许淑梅 ;
翟世奎 ;
张爱滨 ;
张怀静 ;
卢海建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 (03) :1-8
[2]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的“粒控效应” [J].
张晓东 ;
翟世奎 ;
许淑梅 ;
张爱滨 ;
卢海建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5) :868-874
[3]   长江口外氧的亏损 [J].
李道季 ;
张经 ;
吴莹 ;
梁俊 ;
黄大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8) :686-694
[4]   长江口重金属元素的固液界面过程——Ⅰ.沉积相中Pb、Cu和Cd的行为和沉积机理 [J].
陈松 ;
廖文卓 ;
潘皆再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4, (02) :180-185
[5]   中国海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的若干模式 [J].
赵一阳 .
地质科学, 1983, (04) :307-314
[6]   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的最大值 [J].
顾宏堪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0, (02) :70-80
[7]  
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的分布规律及环境指示意义[D]. 许淑梅.中国海洋大学. 2005
[8]  
The distribution of Mo, U, and Cd in relation to major redox species in muddy sediments of the Bay of Biscay[J] . Marine Chemistry . 2002 (1)
[9]  
The behavior of redox-sensitive metals across a laminated–massive–laminated transition in Saanich Inlet, British Columbia[J] . A.D Russell,J.L Morford.Marine Geology . 2001 (1)
[10]  
Comparative behavior of authigenic Re, U, and Mo during reoxidation and subsequent long-term burial in marine sediments[J] . John Crusius,John Thomson.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 2000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