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

被引:36
作者
杨慧 [1 ,2 ]
曹建华 [2 ]
孙蕾 [3 ]
栾会妮 [4 ]
侯彦林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3]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4]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无机磷形态;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0.02.035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蒋柏藩、顾益初的土壤无机磷分级体系,对桂林毛村岩溶区旱耕地、灌丛、林地、水田土壤的无机磷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全磷含量较高,速效磷和无机磷的含量均较低。4种土地利用类型总无机磷含量在49.87~489.80g/kg之间,占全磷的比例在6.08%~56.64%之间。各无机磷形态分布除Fe-P以外,均以水田最高,总无机磷含量水田也为最大。在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发生层次上,Ca2-P、Ca8-P、Al-P、Fe-P、Ca10-P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O-P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对比各无机磷形态含量大小发现:Ca10-P>O-P>Fe-P>Al-P>Ca8-P>Ca2-P。对各无机磷形态与速效磷相关性分析表明:Ca2-P、Ca8-P、Al-P、O-P与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无机磷形态之间,除Ca2-P与Ca10-P相关性不显著,Ca8-P、Al-P、Fe-P与O-P、Ca10-P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形态无机磷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除了水田耕层为2.5%>2.0%外,其余土地利用类型的PAC均小于2.0%,说明岩溶区全磷不易转化为速效磷,有效性较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有机酸对土壤无机态磷转化和速效磷的影响 [J].
章爱群 ;
贺立源 ;
赵会娥 ;
郭再华 ;
崔雪梅 .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4061-4069
[2]   典型岩溶泉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营养元素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J].
章程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4) :165-169+199
[3]   石灰性土壤不同土层磷形态研究 [J].
化党领 ;
余长坤 ;
刘世亮 ;
刘芳 ;
介晓磊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9) :277-282
[4]   不同磷水平对山东褐土耕层无机磷形态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J].
张英鹏 ;
陈清 ;
李彦 ;
李国生 ;
孙明 ;
刘兆辉 .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07) :245-248
[5]   土壤无机磷分级及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J].
丁怀香 ;
宇万太 .
土壤通报, 2008, (03) :681-686
[6]   土壤磷素形态及分级方法研究概述 [J].
何小凤 ;
谢英荷 .
科学之友(B版), 2007, (01) :148-149
[7]   黑土无机磷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J].
王艳玲 ;
王杰 ;
赵兰坡 ;
蔡洪光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3) :85-89
[8]  
小麦-玉米轮作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中土壤磷库的变化 Ⅱ.土壤Olsen-P及各形态无机磷的动态变化[J]. 刘建玲,张福锁.应用生态学报. 2000(03)
[9]   小麦和花生利用磷形态差异的研究 [J].
寇长林,王秋杰,任丽轩 ;
张福锁 .
土壤通报, 1999, (04) :38-41
[10]   中酸性土壤无机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J].
成瑞喜 ;
贾平 .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8, (01) :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