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

被引:46
作者
王劲松 [1 ,2 ]
陈发虎 [2 ]
张强 [1 ]
靳立亚 [2 ]
李静 [2 ]
金明 [2 ]
陈建徽 [2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
[3] 不详
[4]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德干旱环境研究中心
[5] 不详
关键词
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 气温变化; 温度序列; 锯齿状的变化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1961—2003年共计69个站的气温实测资料,并通过EOF展开的延长插补方法,将研究区的气温序列延长到1901年,进而分析了这一区域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研究表明,该区域气温的一致性变化占主导地位,同时存在东部季风区、中亚、蒙古高原和塔里木干旱区等4个主要温度变化分区,均表现出显著的增暖趋势,其代表站近100年来线性拟合的增温率分别为0.19,0.16,0.23和0.15℃/10a,研究区平均增温率为0.18℃/10a,冬季达0.21℃/10a,远高于北半球、全球和我国的增温率,但与青藏高原增温率相近。除20世纪10年代和50年代外,研究区气温变化主要取决于冬季温度的变化。研究区近100年来的气温变化经历了70年代以前的相对缓慢升温和以后的显著升温过程,且增温率越来越大。亚洲中部干旱半干旱区的气温变化过程与我国东部地区显著不同,没有出现明显的20~40年代暖期,整个升温过程由6次明显的锯齿状的升温-降温变化过程(即20,40,60,80,90年代和本世纪初气温变化过程)构成,升温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幅度较大,而降温阶段时间短,幅度小,但不论升温还是降温过程,其变化幅度均大于我国东部和全球平均。
引用
收藏
页码:1035 / 104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西北区东部近40年地面气温变化的分析 [J].
赵庆云 ;
李栋梁 ;
吴洪宝 .
高原气象, 2006, (04) :643-650
[2]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春季气温时空特征分析 [J].
张定全 ;
王毅荣 .
高原气象, 2005, (06) :898-904
[3]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nce 1880[J]. 王绍武,朱锦红,蔡静宁.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4(03)
[4]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J].
蔡英 ;
李栋梁 ;
汤懋苍 ;
白重瑗 .
高原气象, 2003, (05) :464-470
[5]   青藏高原近代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 [J].
马晓波 ;
李栋梁 .
高原气象, 2003, (05) :507-512
[6]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及其异常类型的研究 [J].
李林 ;
朱西德 ;
秦宁生 ;
王振宇 ;
汪青春 ;
周陆生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3, (05) :524-530
[7]   青藏高原马兰冰芯记录的近百年来气温变化 [J].
王宁练 ;
姚檀栋 ;
蒲建辰 ;
张永亮 ;
孙维贞 ;
王有清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11) :1219-1223
[8]   多时次资料的EOF迭代在云南夏季气候预测中的应用 [J].
段旭 ;
尤卫红 ;
李跃清 .
高原气象, 2001, (02) :220-224
[9]   中国气温异常的区域特征研究 [J].
屠其璞 ;
邓自旺 ;
周晓兰 .
气象学报, 2000, (03) :288-296
[10]   近百年中国年气温序列的建立 [J].
王绍武 ;
叶瑾琳 ;
龚道溢 ;
朱锦红 ;
姚檀栋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8, (04)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