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山东段—连云山杂岩区域变质特征及岩石圈深部作用信息

被引:7
作者
彭和求
唐晓珊
郭乐群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2]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3]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湖北武汉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古元古代; 连云山杂岩; P-Ttd轨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新近发现的连云山杂岩空间分布特征、岩相学、变质作用期次等的深入研究,表明它们经历了五期变质作用,即吕梁运动导致初始的埋藏变质作用以及随后深埋到33km深度的近高压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角闪岩相作用。此后因基性岩浆多次底侵和基底活化,连云山杂岩在晋宁期和燕山期遭受过多期次的局部高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最后随湘东北盆—岭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而进入退变质阶段,整个过程为近顺时针方向演化的P-T轨迹。其P-Ttd轨迹揭示了湘东北地区壳幔间相互作用过程和热历史演变。
引用
收藏
页码:235 / 24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五台山早元古代高压变质作用研究 [J].
俞良军 ;
王凯怡 ;
王志洪 ;
李继亮 ;
方爱民 .
岩石学报, 2001, (02) :301-313
[2]   辽河群区域变质特征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 [J].
李三忠 ;
韩宗珠 ;
刘永江 ;
杨振升 ;
马瑞 .
地质论评, 2001, (01) :9-18
[3]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基本组成 [J].
桑隆康 ;
游振东 .
地质论评, 1994, (03) :265-273
[4]   湖南冷家溪群岩石地层的研究 [J].
唐晓珊 .
湖南地质, 1989, (02) :1-9
[5]  
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M].李思田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6]  
变质作用p-T-t轨迹.[M].韩郁菁编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7]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岩石学与构造学.[M].索书田等著;.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8]  
变质岩岩石学教程.[M].游振东;王方正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