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特征

被引:10
作者
阚荣举
王绍晋
刘祖荫
机构
关键词
龙陵; 发震断裂; 应力场; 强余震; 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地震机制; 余震分布; 主压应力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给出龙陵地震序列的应力场分布及发震断裂的分析结果。龙陵震区的区域构造背景是三条断裂所包围的三角形块体,龙陵地震序列发生在这个块体的内外。在此块体内外,地震机制有明显差别:在块体内部,大震及强余震主压应力轴方位以北北西为主,与区域应力场不一致,有一个相当大的夹角;在块体外面,强余震主压应力轴方位均为北北东,与区域应力场一致。 龙陵大震及强余震的发震断裂走向在块体内外也完全不同,并组成“”形格架。在块体内部,主震及强余震的发震断裂为北北东及北东东,在块体以外(北部)为北北西向。龙陵两个大震的发震断裂都在块体内部的规模相当小的次级断裂上,它们都不在任何一个边界断裂上。龙陵大震不是发生在大陆内部块体边界的地震,而是发生在块体内部的地震。这种震例是少见的。 作者强调指出,龙陵地震无论其区域构造背景、发震断裂分布、应力场分布及余震序列的时空发展、烈度分布、裂缝带、地表形变等实际资料均十分复杂,极具特色,是国内外少有的震例。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2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龙陵地震序列的空间特征 [J].
王绍晋 ;
阚荣举 ;
刘祖荫 .
地震研究, 1979, (02) :21-33
[2]   龙陵共轭地震群的特征 [J].
刘正荣 ;
晏凤桐 .
地震研究, 1978, (02) :21-29
[3]   龙陵地震的震源机制 [J].
晏凤桐 ;
宋文 ;
王兴辉 ;
吴兴华 .
地震研究, 1978, (01) :1-13
[4]   龙陵大震前的地震活动 [J].
阚荣举 .
地震研究, 1978, (01) :14-25
[5]   邢台地震系列的空间分布、构造应力场及其发生过程的探讨 [J].
何志桐 ;
谢挺 .
地球物理学报, 1977, (02) :131-142
[6]   1974年5月11日云南省永善—大关地震 [J].
刘正荣 ;
雷素华 ;
胡素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77, (02) :110-114
[7]   我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与现代构造活动特征的探讨 [J].
阚荣举 ;
张四昌 ;
晏凤桐 ;
俞林胜 .
地球物理学报, 1977, (02) :96-109
[8]   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 [J].
虢顺民 ;
李志义 ;
程绍平 ;
陈献程 ;
陈孝德 ;
杨主恩 ;
李如成 .
地质科学, 1977, (04) :305-321
[9]   1975年2月4日辽宁省海城地震的震源机制 [J].
顾浩鼎 ;
陈运泰 ;
高祥林 ;
赵毅 .
地球物理学报, 1976, (04) :270-285
[10]   海城地震地质构造背景与发震构造的探讨 [J].
王挺梅 ;
向宏发 ;
方仲景 ;
邓起东 ;
计凤桔 ;
程绍平 ;
徐好民 .
地质科学, 1976, (03) :205-212+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