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34
作者
白雪爽 [1 ]
胡亚林 [2 ]
曾德慧 [2 ]
蒋志荣 [1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退耕还林; 碳储量; 分配格局;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08.0335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农田和不同退耕还林年限(5、10、15年)的杨树人工林为对象,开展了退耕还林对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生物量碳储量不断积累,且其增加的碳库主要分配在树干。与农田(CK1)相比,退耕还林5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1)0~10、10~20、20~40和4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7.65%、36.66%、51.94%和21.4%;退耕还林10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2),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69.63%、62.46%、17.07%和66.94%。与农田(CK2)相比退耕还林15年的杨树人工林(Poplar3),0~10、20~40和40~6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31.96%、81.50%和58.05%,而10~20cm土层下降了13.38%。与对照农田相比,5年生杨树人工林0~6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了31%,而10年和15年生杨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47%和41%。退耕5年的杨树人工林总的碳储量比对照农田下降了10%,退耕10年和15年的杨树人工林与相应对照农田相比较,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分别提高大约2倍和5倍。说明,农田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碳储量明显增加,增加的碳储量主要积累在地上生物量碳库中。退耕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随后逐渐恢复甚至高于农田土壤碳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647 / 165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退耕还林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影响预测
    彭文英
    张科利
    杨勤科
    [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03) : 94 - 99
  • [2]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对土壤质量影响的评价
    李文忠
    贺永元
    张伟华
    周心澄
    [J].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06) : 5 - 7
  • [3] 西南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草)模式对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的影响
    龙健
    邓启琼
    江新荣
    刘方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7) : 1279 - 1284
  • [4] Change in soil carbon following afforestation[J] . K.I. Paul,P.J. Polglase,J.G. Nyakuengama,P.K. Khanna. &nbsp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2 (1)
  • [5] Research advance of biomass and carbon storage of poplar in China
    Wan-jun Liang
    Hai-qing Hu
    Fu-jin Liu
    Da-ming Zhang
    [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6, 17 (1) : 75 - 79
  • [6] 世界林业生态工程对比研究
    李世东
    翟洪波
    [J]. 生态学报, 2002, (11) : 1976 - 1982
  • [7]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4) : 593 - 599
  • [8] Mechanisms forchanges in soil carbon storage with pasture toPinus radiataland-use change. Halliday JC,Tate KR,McMurtrie RE. Global Change Biology . 2003
  • [9] Chang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of former arable land[J] . Lars Vesterdal,Eva Ritter,Per Gundersen. &nbsp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2 (1)
  • [10] 退耕还林地桦木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贮量与空间分布
    吴小山
    黄从德
    [J]. 生态学杂志, 2007, (03) : 323 -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