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人性需要的“幸福”及其教育启蒙意蕴

被引:1
作者
陈仁
杨兆山
李颖辉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幸福; 幸福教育; 人性; 人的自由; 人的美感生成;
D O I
10.14082/j.cnki.1673-1298.2017.02.001
中图分类号
G410 [德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505 ;
摘要
现代性启蒙导致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传统建立在德性伦理基础上的"幸福"理解,转向了以"人"为价值核心的观念认知:"幸福"的德性伦理传统虽然没有被中断,但对于"幸福"的追求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人性内在发展与自我超越的价值需要,更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权利。作为使人成之为"人"的价值实践形式,教育要为"幸福"奠基,要为缔造个体的和社会普遍的幸福付诸努力。把教育提升为"幸福教育",使人"感到幸福"和"活得更好",构成了兼具时代性与使命性的课题,而将"幸福"导向人的自由与"美感生成",更彰显了教育致力于"启蒙"的人性境界。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论教育的超越性.[D].王守纪.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
[2]  
论可能生活.[M].赵汀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不幸与幸福.[M].(丹)尼尔斯·托马森(NielsThomasen)著;京不特译;.华夏出版社.2004,
[4]  
柏拉图全集.[M].[(古希腊)柏拉图(Platon)著];王晓朝译;.人民出版社.2003,
[5]  
20世纪的文化批判.[M].衣俊卿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6]  
路标.[M].(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
[7]  
实践理性批判.[M].(德) 康德 (Kant;I.) ; 著.商务印书馆.1999,
[8]  
亚里士多德全集.[M].(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9]  
海德格尔论尼采.[M].(德)海德格尔著;秦伟;余虹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
[10]  
审美之维.[M].[美]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著;李小兵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