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人性需要的“幸福”及其教育启蒙意蕴

被引:1
作者
陈仁
杨兆山
李颖辉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关键词
幸福; 幸福教育; 人性; 人的自由; 人的美感生成;
D O I
10.14082/j.cnki.1673-1298.2017.02.001
中图分类号
G410 [德育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505 ;
摘要
现代性启蒙导致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传统建立在德性伦理基础上的"幸福"理解,转向了以"人"为价值核心的观念认知:"幸福"的德性伦理传统虽然没有被中断,但对于"幸福"的追求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人性内在发展与自我超越的价值需要,更是个体生命存在的基本权利。作为使人成之为"人"的价值实践形式,教育要为"幸福"奠基,要为缔造个体的和社会普遍的幸福付诸努力。把教育提升为"幸福教育",使人"感到幸福"和"活得更好",构成了兼具时代性与使命性的课题,而将"幸福"导向人的自由与"美感生成",更彰显了教育致力于"启蒙"的人性境界。
引用
收藏
页码:3 / 1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21]   论人性尊严及其教育意蕴 [J].
樊华强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02) :92-96
[23]   理想人格、审美人格与幸福感 [J].
梁光焰 .
学术交流, 2010, (10) :22-25
[24]   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 [J].
孟建伟 .
教育研究, 2010, 31 (02) :28-33
[25]   论审美超越 [J].
朱立元 ;
刘阳 .
文艺研究, 2007, (04) :4-14+174
[26]   幸福与“幸福的感官化”——当代审美文化理论视野中的幸福问题 [J].
王德胜 .
文艺评论, 2004, (03) :4-10
[27]   什么是启蒙? [J].
康德 ;
盛志德 .
哲学译丛, 1991, (04) :3-6
[28]   康德哲学中的幸福概念解析 [J].
白海霞 .
理论月刊 , 2014, (04) :46-50
[29]   幸福与德性:启蒙传统的现代价值意涵 [J].
王葎 .
哲学研究, 2014, (02) :73-78
[30]   教育:以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 [J].
高鹏 ;
杨兆山 .
教育学报, 2013, 9 (04)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