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人工林的土壤环境效应

被引:10
作者
白文娟
焦菊英
马祥华
焦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退耕地; 人工林; 土壤; 黄土丘陵沟壑区;
D O I
10.13448/j.cnki.jalre.2005.s1.028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根据延安、安塞和吴旗退耕20年以上人工林地、自然恢复草地和坡耕地的调查与分析资料,分析了人工林相对于坡耕地、自然恢复草地、次生林的土壤环境效应,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氮磷钾素的变化、土壤水分效应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特征。结果表明:人工林可明显地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和速效钾的含量,特别是0~20cm土层,但这些土壤肥力指标仍处于低或中等水平;同时人工林地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高,增强了土壤的抗侵蚀能力;但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却远远大于坡耕地和自然恢复的草地,在安塞和吴旗表现得更为明显。综合分析结果和黄土丘陵沟壑区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认为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的植被恢复宜采取先封禁牧,然后补种部分适宜的牧草、灌木和乔木,逐步实现良好的乔灌草植被结构特征和其生态环境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团聚体形成的影响 [J].
侯春霞 ;
骆东奇 ;
谢德体 ;
魏朝富 ;
朱波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5) :467-470
[2]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地土壤肥力评价 [J].
许明祥 ;
刘国彬 ;
卜崇峰 .
西北植物学报, 2003, (08) :1367-1371
[3]   黄土沟壑区植被恢复及其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以吴旗县植被恢复为例 [J].
任洪玉 ;
温仲明 ;
杨勤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2) :154-158
[4]   紫色土团聚体抗蚀特征研究 [J].
骆东奇 ;
侯春霞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朱波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3, (02) :20-23+27
[5]   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J].
穆兴民 ;
徐学选 ;
王文龙 ;
温仲明 ;
杜峰 .
土壤学报, 2003, (02) :210-217
[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脆弱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以安塞县为例 [J].
高旺盛 ;
董孝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2) :182-188
[7]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科学检讨和建议 [J].
张信宝 .
中国水土保持, 2003, (01) :21+36-21+36
[8]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的土壤养分效应 [J].
王国梁 ;
刘国彬 ;
许明祥 .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01) :1-5
[9]   黄土高原气候变迁、植被演替与土壤干层的形成 [J].
李裕元 ;
邵明安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1, (01) :72-77
[10]   关于黄土丘陵典型地区植被建设中有关问题的研究Ⅰ、土壤水分状况及植被建设区划 [J].
侯庆春 ;
韩蕊莲 ;
李宏平 .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02) :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