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

被引:17
作者
孙云明
宋金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3] 山东青岛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中国海; 碳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4.2 [海水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2 ;
摘要
阐述了1998-2002年期间中国海洋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3个主要进展部分:(1)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过程;(2)海水中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入海河流流域土壤和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海洋与陆地容纳了近一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另外的50%被释放到大气中,海洋在缓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的。海洋储有的碳主要以无机碳的碳酸盐(CO32-)和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存在。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泵的作用驱动大气CO2进入海洋,在表面混合层中,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CO2不断被转化成有机碳和生物碳酸盐,并进一步从表层CO2向深层转移,形成了海洋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海洋水体中碳循环过程受到河口与近海碳的形态、转化、分布、迁移和生物生产过程等影响,海洋生物泵明显影响着海洋对空气中CO2的容量。春季和冬季东中国海皆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夏季皆为二氧化碳的源,秋季渤海与北黄海为二氧化碳的汇,南黄海与东海是二氧化碳的源。入海河流流域土壤、非入海河流流域的土壤和海洋沉积物在碳的来源、分布、含量及其迁移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1]  
中国的海洋化学[M]. 海洋出版社 , 宋金明等编著, 2000
[12]  
南海海洋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韩舞鹰等著, 1998
[13]  
Comparison of HTC method and UV/persulphate method to determine colloidal organic carbon in seawater[J] . Wang Jiang-tao,Zhao Wei-hong,Tan Li-ju,Zhang Zheng-bin.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 2000 (1)
[14]   Seasonal changes of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Donghu Lake, China [J].
Liu Xue-jun ;
Xu Xiao-qing ;
Xie Ping ;
Noriko Takamura .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0, 18 (4) :372-377
[15]  
Estimations of primary production and export produc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based on sediment trap experiments[J] . Jianfang Chen,Lianfu Zheng,M. G. Wiesner,Ronghua Chen,Yulong Zheng,H. K. Wo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1998 (7)
[16]   生物地球化学的概念与方法──DNDC模型的发展 [J].
李长生 .
第四纪研究, 2001, (02) :89-99
[17]   IPCC确定的几种未来大气CO2浓度水平对人为CO2排放的限制 [J].
金心 ;
石广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1) :125-131
[18]   海洋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J].
张远辉 ;
王伟强 ;
陈立奇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5) :559-564
[19]   海水中天然溶解有机物在针铁矿上的吸附附视频 [J].
王江涛 ;
赵卫红 ;
张正斌 .
海洋与湖沼, 2000, (03) :309-314
[20]   台湾海峡二氧化碳研究 [J].
张远辉 ;
黄自强 ;
王伟强 ;
黄宣宝 ;
陈忠阳 ;
不详 .
台湾海峡 , 2000, (02) :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