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英文)

被引:10
作者
汪秀志 [1 ]
钱永德 [1 ]
张德远 [2 ]
刘崇文 [2 ]
刘丽华 [1 ]
吕艳东 [1 ]
郑桂萍 [1 ]
机构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2] 黑龙江鹤岗宝泉岭二九○分公司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稻田; 土壤理化;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D O I
10.16175/j.cnki.1009-4229.2010.02.022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从耕作的角度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土壤,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维持地力,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田土壤的生产力。[方法]以水稻垦鉴稻10为材料,采用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方式种植。保护性耕地作为处理区,实施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处理区的基肥和分蘖肥随耕作过程集中施于苗带,全层混拌,其余作业与常规耕作相同;以常规耕作作为对照,常规耕作按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规范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均设6个肥量梯度,N∶P2O5∶K2O5=2∶1∶1。保护性耕作区70%氮肥用作基肥,20%用作穗肥,10%作粒肥。常规耕作区氮肥分配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3∶2∶1。处理及对照磷肥全部作基肥施入,钾肥按基肥∶穗肥=7∶3施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6个小区间用PVC波纹塑料板做埂分隔,单排单灌。保护性耕作采用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0cm,穴距12cm;常规耕作行距均为30cm,穴距12cm。研究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下土壤根系量、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秸秆分解率、土壤温度及微生物变化的规律。用环刀法测土壤容重,并进一步求得孔隙度。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先用浓度0.5mol/LNaHCO3浸提,后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测定先用NH4OAc浸提,再用火焰光度计测定。[结果]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在旋耕部分根量占绝对优势,同时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速效养分,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比常规耕作高5.39%、14.52%、8.33%,蔗糖酶活性比常规低32.82%,表层、全耕层、深层秸秆粗分解率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1.71%、4.96%和9.10%,总细菌量大量增加,土壤温度明显改善。[结论]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方式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生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8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不同节水稻作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影响研究 [J].
王波 ;
邓艳萍 ;
肖新 ;
赵言文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5) :219-222
[2]   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张大伟 ;
刘建 ;
王波 ;
曹杨 ;
卞新民 .
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08) :53-56
[3]   保护性耕作和稻田免耕栽培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J].
吴文革 ;
张健美 ;
张四海 ;
张玉海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8, (01) :43-51
[4]   保护性耕作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效益影响的研究 [J].
李春霞 ;
王俊忠 ;
李友军 ;
李胜利 ;
杨艳萍 ;
熊瑛 ;
陈阜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22) :6739-6740+6742
[5]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研究进展与研究对策 [J].
章秀福 ;
王丹英 ;
符冠富 ;
李华 .
土壤通报, 2006, (02) :2346-2351
[6]   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栽培的技术效果 [J].
李金峰 ;
许春林 ;
初江 ;
吕艳东 ;
李宏宇 .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06) :567-569
[7]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动物、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J].
高明 ;
周保同 ;
魏朝富 ;
谢德体 ;
张磊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7) :1177-1181
[8]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 [J].
王长生 ;
王遵义 ;
苏成贵 ;
李行 ;
王晶 ;
吴光华 .
农业机械学报, 2004, (01) :167-169
[9]   不同耕作方法对抛秧稻的群体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刘怀珍 ;
黄庆 ;
李康活 ;
陆秀明 ;
程永盛 ;
刘军 .
耕作与栽培, 2003, (03) :7-9+14
[10]   长期免耕水稻田土壤的生物特征研究 [J].
张磊 ;
肖剑英 ;
谢德体 ;
魏朝富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2, (02) :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