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地区(33°~41°N,108°~115°E)过去500年夏季降水量的周期成分分析

被引:8
作者
冯雯 [1 ]
李可军 [2 ,3 ]
翟倩 [2 ,4 ]
占腊生 [5 ]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
[3] 中国科学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国家天文台)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5] 景德镇陶瓷学院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量; 经验模式分解分析; 太阳活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连续小波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我国北方地区(33°~41°N,108°~115°E)1470~2002年每年夏季降水量指数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成分分析,探索全球气候变暖下的该地区降水量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小波分析表明,降水量指数的可能周期有2.57a,4.83a,10.65a,23.25a,48.56a,68.30a和105.90a的周期,在95%置信水平有统计意义的周期是2.57a和23.25a的周期。这些周期和自然因素导致的周期相联系,不仅包含了气候系统内部(平流层准2a振荡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非线性作用,还包含了气候系统外(主要是太阳活动)受强迫的周期变化,且二者在原始降水量中所在比重相当,共同反映了原始降水量的绝大部分变化。降水量不只是在百年尺度上受太阳活动的驱动,在数十年尺度上也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夏季降水量指数和夏季温度指数同相位反相关,全球增温并没有明显地改变二者之间的反相关关系。近百年来全球变暖期间,夏季降水量出现明显的新特征:短周期成分(小于30a的周期)的振幅比以往要显著大,而长周期成分的振幅比以往要显著小,同时呈现降水量逐年减少的长期变化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26 / 13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67 条
[1]   基于小波分析的全新世气候千年周期及其成因 [J].
严银汉 ;
孔兴功 ;
汪永进 ;
赵侃 .
第四纪研究, 2012, 32 (02) :294-303
[2]   南昌1736年以来的降雪与冬季气温变化 [J].
伍国凤 ;
郝志新 ;
郑景云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6) :1022-1028
[3]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天山中段南坡巩乃斯地区公元1777年来平均最高气温变化 [J].
张同文 ;
刘禹 ;
袁玉江 ;
魏文寿 ;
喻树龙 ;
陈峰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6) :1011-1021
[4]   利用红柳沙包氢氧同位素重建罗布泊地区近160年间气候要素 [J].
汪骏鸿 ;
赵元杰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6) :1045-1052
[5]   夏季亚洲-太平洋热力差异年代-百年尺度变化与太阳活动 [J].
赵平 ;
周秀骥 ;
刘舸 .
科学通报, 2011, 56 (25) :2068-2074
[6]   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与现代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年代-百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 [J].
周秀骥 ;
赵平 ;
刘舸 ;
周天军 .
科学通报, 2011, 56 (25) :2060-2067
[7]   利用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重建川西米亚罗地区过去200年夏季温度的变化 [J].
李宗善 ;
刘国华 ;
傅伯杰 ;
张齐兵 ;
胡婵娟 ;
罗淑政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3) :522-534
[8]   科尔沁沙地1826年以来榆树树轮宽度年表的建立及降水重建 [J].
马龙 ;
刘廷玺 ;
冀鸿兰 ;
罗艳云 ;
段利民 ;
杨颖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2) :360-369
[9]   全球气候变暖原因的争议 [J].
王绍武 ;
罗勇 ;
赵宗慈 ;
闻新宇 ;
黄建斌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7 (02) :79-84
[10]   东亚冬季风演变和亚洲内陆干旱化信号的多尺度分析 [J].
杨周 ;
林振山 ;
俞鸣同 .
第四纪研究, 2011, 31 (01) :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