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冬季风演变和亚洲内陆干旱化信号的多尺度分析

被引:10
作者
杨周
林振山
俞鸣同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东亚季风; 风尘通量; 亚洲内陆干旱化; 多尺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对中国灵台黄土剖面1MaB.P.粒度时间序列和赵家川剖面3.6Ma风尘通量时间序列进行经验模态分解,探讨东亚冬季风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演变特征,发现:1)1MaB.P.以来,东亚冬季风波动主要周期是100ka,40ka和20ka,其中100ka的周期为主导周期;2)在100ka,40ka和20ka周期即偏心率周期、黄赤交角周期、岁差周期尺度上对比发现,东亚冬、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并非完全对应,在不同周期上相位和振幅差别的原因不甚了解,有待进-步深入研究;3)3.6MaB.P.以来黄土高原风尘通量的波动存在明显的400ka,201ka,100ka,53ka,27ka,14ka和6.6ka周期,并以100ka,53ka和27ka为主周期,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发展和东亚季风演变有着重要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耀县黄土记录的全新世东亚冬夏季风非同步演化 [J].
贾佳 ;
夏敦胜 ;
魏海涛 ;
刘秀铭 ;
汪海斌 ;
金明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5) :966-975
[2]   黄土古气候变化趋势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初探 [J].
刘秀铭 ;
毛学刚 ;
丁仲礼 ;
吕镔 ;
郭雪莲 ;
陈渠 ;
陈家胜 ;
贾佳 ;
杨善林 ;
Hesse Paul ;
陈发虎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5) :988-999
[3]   晚新生代亚洲干旱气候发展与全球变冷联系的风尘沉积证据 [J].
鹿化煜 ;
王先彦 ;
李郎平 .
第四纪研究, 2008, (05) :949-956
[4]   临夏盆地新生代沉积物高分辨率岩石磁学记录与亚洲内陆干旱化过程及原因 [J].
方小敏 ;
徐先海 ;
宋春晖 ;
韩文霞 ;
孟庆泉 ;
鸟居雅之 .
第四纪研究, 2007, (06) :989-1000
[5]   米兰科维奇冰期旋回理论:挑战与机遇 [J].
丁仲礼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710-717
[6]   神农架全新世东亚季风演化及其热带辐合带控制 [J].
董进国 ;
孔兴功 ;
汪永进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827-834
[7]   中新世以来我国季风-干旱环境演化与青藏高原的生长 [J].
安芷生 ;
张培震 ;
王二七 ;
王苏民 ;
强小科 ;
李力 ;
宋友桂 ;
常宏 ;
刘晓东 ;
周卫健 ;
刘卫国 ;
曹军骥 ;
李小强 ;
沈吉 ;
刘禹 ;
艾莉 .
第四纪研究, 2006, (05) :678-693
[8]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潘保田 ;
赵志军 ;
宋友桂 .
第四纪研究, 2001, (05) :381-391
[9]   过去600万年黄土高原夏季风周期的阶段性演化及其强迫因子初探 [J].
李力 ;
安芷生 .
第四纪研究, 2001, (02) :134-146
[10]   EMD方法及Hilbert变换中边界问题的处理 [J].
邓拥军 ;
王伟 ;
钱成春 ;
王忠 ;
戴德君 .
科学通报, 2001, (03) :25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