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转型的中俄比较——基于上海和彼得堡的实证分析

被引:2
作者
李煜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中俄比较; 求职渠道;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3.04.032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F249.512 [];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08年上海和彼得堡中俄两个城市经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激进市场化改革后的彼得堡未如预期出现更多的市场化特征:与上海相比,无论在工作信息的获得还是职位获得的渠道上,社会网络机制仍然比市场机制还更为重要;同时,较高人力资本的人员通过网络获得的职位要优于直接通过市场渠道获得的工作。我们认为,因为俄罗斯的经济衰退和产业结构局限之下的劳动力供求失衡是当地劳动力市场未能得到充分发育、社会网络过度介入劳动力配置的原因。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劳动力市场转型和完善的基础不仅仅是产权的明晰或有效解决产权代理人问题,经济发展本身能否提供一个相对平衡的供求关系是劳动力市场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求职者的社会网络与就业保留工资——以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为例 [J].
赵延东 .
社会学研究, 2003, (04) :51-60
[2]   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 [J].
边燕杰 ;
张文宏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2) :77-89+206
[3]  
中国统计年鉴[M]. 中国统计出版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9
[4]  
SOCIAL NETWORKS AND STATUS ATTAINMENT[J] . Nan Li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1999
[5]  
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J] . Victor Ne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1996 (4)
[6]  
Social Connections in China: Institutions Cultural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Guanxi .2 Bian,Yan ji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