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酯酶同工酶带的初步研究

被引:7
作者
张尧忠,程侃声,才宏伟,王象坤
机构
[1] 云南省农科院,北京农业大学
关键词
酯酶同工酶带,普通野生稻,粳稻,籼稻。;
D O I
10.16213/j.cnki.scjas.1994.04.001
中图分类号
S511.103.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实验材料来自亚洲各国,共1270份,其中112份为普遍野生稻。每个品种先获得其聚丙烯酰胺电泳的酯酶带。用程(侃声)氏形态分类法把随机取样的栽培品种分为籼和粳,分析各酯酶带在它们中的频率,认为识别粳稻的主酶带是10A,辅助带2A、4A、6A;识别籼稻的主酶带是11A,辅助带5A、7A。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酯酶带和中川原氏的琼脂胶酯酶带作比较,在籼粳分类上10A、11A似乎与12B(粳)、13B(籼)有一定对应关系,在分类结果上两法出入不大。14A在栽培稻中出现的频率极低,在野生稻中的频率高,是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区别酶带。这条酶带仅出现在聚丙烯酰胺电脉的酯酶中,在琼脂胶电泳的酯酶里未见有类似的酶带。中国野生稻的14A频率(76.20%)比外国野生稻(43.20%)高,在形态上表现更为原始。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后代中14A的频率很低,表明14A和野生稻的野生性有密切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水稻酯酶酶谱的定量分析 [J].
张尧忠 ;
程侃声 ;
周汇 ;
贺庆瑞 .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03) :43-50
[2]   《稻米之路》中译本前言 [J].
程侃声 .
云南农业科技, 1981, (05) :46-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