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建设和平与人的安全保护

被引:9
作者
何银
机构
[1]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维和培训部
[2]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外交学院
关键词
联合国; 建设和平; 发展和平; 人的安全; 自由和平;
D O I
10.14093/j.cnki.cn10-1132/d.2014.03.004
中图分类号
D813.2 [联合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冷战后建设和平成为联合国和平行动的中心任务,与此同时,"人的安全"话语开始兴起,因此,需要把人的安全置于建设和平的实践场景中来认识。建设和平的两大支柱——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与人的安全的两大核心要素——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之间分别存在因果关系。长期以来建设和平被建设国家的任务绑架,具体表现为"自由和平"主导了建设和平,结果是对制度建设关注有余,对经济发展照顾不足;重视了人的政治安全,却忽视了人的经济安全。这样,建设和平的结果是建设了"虚幻的和平",人的安全表现为"虚幻的安全"。崛起的中国的对外援助和经济活动传播了"发展和平"的和平规范。"发展和平"关照了被"自由和平"轻视的经济发展这一支柱,有利于保护人的经济安全。21世纪建设和平应当是"自由和平"与"发展和平"的结合,是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而人的安全保护则应当是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的结合。这可能才是建设持久和平之道。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91+158 +158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中国模式:在现实与想象之间 [J].
贾海涛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 (06) :1-18
[2]   俞可平:“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 [J].
俞可平 .
社会观察, 2010, (12) :95-95
[3]   争论中的中国模式:内涵、特点和意义 [J].
胡键 .
社会科学, 2010, (06) :3-11+187
[4]   “中国模式”并没有完全定型 [J].
俞可平 .
教书育人, 2009, (14) :59-59
[5]   “人类安全”:概念分析、国际发展及其对我国的意义 [J].
关信平 ;
郭瑜 .
学习与实践, 2007, (05) :98-106
[6]   安全维度转向:人的安全 [J].
封永平 .
现代国际关系 , 2006, (06) :56-61
[7]   人类安全:概念与内涵 [J].
刘志军 ;
刘民权 .
国际观察, 2006, (01) :38-46
[8]   关于“中国模式”的思考 [J].
俞可平 .
红旗文稿, 2005, (19) :13-15
[9]   人类安全:东方对西方 [J].
阿米塔夫·阿卡亚 ;
李增田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05) :57-62
[10]  
关系与过程[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秦亚青,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