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层状云系催化试验的云物理响应研究

被引:2
作者
陈保国 [1 ]
栗珂 [2 ]
雷恒池 [3 ]
贾玲 [1 ]
乔友刚 [1 ]
田显 [1 ]
李金辉 [2 ]
白丁 [2 ]
王小军 [2 ]
机构
[1] 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2] 陕西省气象局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层状云系; 催化试验; 云物理响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2003年秋季延安地区一次典型层状云系加密探空和实时雷达观测资料,设计了催化和对比探测方案,计算得出催化影响区及下风方可能采集到响应值的区域。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催化和探测。云物理响应观测结果表明:PNS粒子探测系统检测到催化后30min,小云滴减少;大冰晶的浓度增加;催化前冰晶以片状为主,催化后可看到有霰坯;催化前大雪晶浓度很小,雪晶之间没有攀附;催化后雪晶浓度增加,且大雪晶增加很多,可明显看到几个雪团攀附在一起形成的较大雪团;雷达观测到催化前拟播撒区内云的回波强度较弱、范围较小,催化后云体明显增大,强中心增加了5~10dBz;催化约1h后影响区雨量均有增加,说明催化引入的人工冰晶,使冰晶凝结比水滴凝结更有利于过冷云水转化为降水,冰晶效应和雪晶攀附过程是这次层状云系降水系统中的主要过程。过冷水冻结释放的潜热,导致云内升速加大,使催化区云和降水得到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036 / 104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功效研究 [J].
房彬 ;
班显秀 ;
肖辉 .
高原气象, 2009, 28 (03) :586-593
[2]   河南省春季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系结构和降水机制的数值模拟 [J].
胡鹏 ;
赵震 ;
雷恒池 ;
李铁林 .
高原气象, 2009, 28 (02) :374-384
[3]   基于模块化设计的数字雷达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 [J].
李红斌 ;
方德贤 ;
侯国成 ;
张殿刚 ;
陈农 ;
濮文耀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75-1382
[4]   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决策方法 [J].
王以琳 ;
薛晓萍 ;
李曼华 .
高原气象, 2008, (03) :686-694
[5]   双参数云物理方案中谱形参数作用分析和数值模拟试验 [J].
赵震 ;
不详 ;
雷恒池 .
高原气象, 2008, (01) :135-142
[6]   甘肃省冬、春季人工增雨雪作业条件分析 [J].
尹宪志 ;
张强 ;
丁瑞津 ;
徐启运 ;
牛国强 .
高原气象 , 2007, (03) :603-608
[7]   层状云和对流云的雷达识别及在估测雨量中的应用 [J].
仲凌志 ;
刘黎平 ;
顾松山 .
高原气象, 2007, (03) :593-602
[8]   山东降水云系微物理结构数值模拟和播云条件分析 [J].
龚佃利 ;
王俊 ;
刘诗军 .
高原气象 , 2006, (04) :723-730
[9]   黄淮气旋中人工增雨播云区的探讨 [J].
王以琳 ;
王建国 .
高原气象 , 2006, (01) :128-137
[10]   2002年秋季陕北地区一次锋面云系综合探测分析 [J].
陈保国 ;
樊鹏 ;
雷崇典 ;
郭强 ;
何军 .
气象, 2005, (01) :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