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13
作者
赵追
孙冲
张本书
机构
[1] 成都理工学院!四川成都
[2]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
关键词
陆相盆地; 碎屑岩储层; 次生孔隙; 机理; 勘探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次生孔隙在我国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中占有很大比例,主要类型有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胶结物内溶孔和裂缝等.通过研究认为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有4种:(1)与有机质热演化有关;(2)与大气水渗滤作用有关;(3)与深部地质作用有关;(4)与构造作用有关.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方向为:①晚成岩阶段A亚期为主、次为B亚期的砂岩段中.②沉积间断面附近.③有深大超壳断裂活动区.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焉耆盆地,泌阳凹陷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4+60 +6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盆地流体的基本类型及其驱动机制 [J].
杨庆杰 ;
刘立 ;
迟元林 ;
王东坡 .
世界地质, 2000, (01) :15-19
[2]   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储层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J].
李捷 ;
王海云 .
沉积学报, 1999, (04) :94-98
[3]   沉积盆地大尺度成岩作用研究 [J].
李忠 .
地学前缘, 1998, (03) :157-158
[4]  
油气储层地质[M].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吴元燕等编,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