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区间能源-碳排放-经济投入占用产出模型的经济结构调整

被引:9
作者
付雪 [1 ,2 ]
Michael LLahr [3 ]
张亚雄 [4 ]
孟渤 [5 ]
机构
[1] 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3] EJB School of Planning & Public Policy,Rutgers University
[4] 国家信息中心
[5] 亚洲经济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 碳排放; 产业结构调整;
D O I
10.14120/j.cnki.cn11-5057/f.2018.05.024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F426.2 [];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020205 ; 0202 ; 1204 ;
摘要
鉴于中国2030年碳强度比较2005年下降60%约束条件以及GDP增长目标,本文认为地区间的产业转移有助于中国实现这一目标,并提出一个多区域多夫曼-萨缪尔森-索罗模型。它不同于前人国家能源的优化投入产出模型,自编制能源-碳排放-经济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以全国为一个系统,反映各地区隐含于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然后应用线性规划方法给出经济增长最大化和碳减排双目标下各地区分产业碳排放指标以及结构调整规划。当设定供给和需求平衡和能源使用变化的实际条件约束,模型结果表明应该削减能源消耗并将重工业转移出中国地区。当GDP年增长6.5%时,总碳排放量与2010年水平相比上升1.6%,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度下降4.4%。东部(0.6%)碳排放份额下降,中部地区和北部沿海的碳排放份额将上升(1%和0.2%)。欠发达地区高碳排放的金属压延业和金属加工制造业产出比例下降迅速。在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下降0.9%,在西北和西南地区下降0.8%,因低碳排放的服务业的房地产业、金融和其他服务业的产出比例上升被抵消,在东部、南部沿海和京津分别增长5.8%,5.3%和5.1%。中国经济下行造成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深。能源结构趋向清洁化将减轻中国整体重工业和中部地区能源工业的碳减排压力,减排关键是对落后地区提高技术转移和合作。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及投入结构的作用 [J].
夏炎 ;
杨翠红 ;
陈锡康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46 (03) :442-448
[2]   Competitive pressures on China: Income inequality and migration [J].
ten Raa, T ;
Pan, HR .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5, 35 (06) :671-699
[3]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Michael Peneder.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2, 4
[4]   Global warming policy, energy,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J].
Rose, A ;
Benavides, J ;
Lim, D ;
Frias, O .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 (01) :31-63
[5]  
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Z].程子林 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M].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  
2002、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张亚雄; 齐舒畅;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8]  
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本、路径与政策研究.[M].范英; 主编.科学出版社.2011,
[9]  
中国经济前景分析.[M].陈佳贵; 李扬;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