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碳汇经营策略探讨

被引:18
作者
杨玉盛 [1 ,2 ]
陈光水 [1 ,2 ]
谢锦升 [1 ,2 ]
范跃新 [1 ,2 ]
郭剑芬 [1 ,2 ]
杨智杰 [1 ,2 ]
机构
[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森林; 碳汇; 碳吸存; 碳保存; 碳替代; 碳管理;
D O I
10.13324/j.cnki.jfcf.2015.04.002
中图分类号
S750 [森林经营学]; F326.2 [林业];
学科分类号
120302 ;
摘要
发展森林碳汇是当前中国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为提高中国森林碳汇经营能力和水平,助力中国减排增汇战略的实施,通过文献综述,综合分析了森林碳汇经营的现状、森林碳汇经营策略。主要结果如下:近30 a来,中国森林碳汇持续增加,但仍存在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偏低,碳泄漏相对严重以及碳汇经营技术和实践偏弱等不足。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种森林碳汇经营策略:(1)碳吸存,包括提高林地碳密度(如碳汇树种选择和改良、建立合理群落结构,科学抚育管理,确定合理轮伐期)、减少林地碳泄漏(降低更新过程及幼林地的碳排放、降低营林和木质产品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增加森林面积(包括退化地造林、发展城市森林、农林复合经营);(2)碳保存,包括减少森林灾害、保护天然林、增加木质产品碳保存等;(3)碳替代,包括推动木质产品取代高耗能材料和发展生物能源技术;(4)碳管理,包括建立森林碳汇估算基线及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和健全碳交易机制,促进森林生态效应补偿等。研究认为中国森林碳汇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从完善森林碳汇理论、建立森林碳汇测量技术和完善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入手,进一步发掘和释放中国森林碳汇的巨大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97 / 30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科尔沁沙地退耕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C、N、P储量和分配格局
    胡亚林
    曾德慧
    姜涛
    [J]. 生态学报, 2009, 29 (08) : 4206 - 4214
  • [2]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其减排潜力
    白彦锋
    姜春前
    张守攻
    [J]. 生态学报, 2009, 29 (01) : 399 - 405
  • [3] 木麻黄与厚荚相思混交林乔木层的碳贮量及其分配
    叶功富
    郭瑞红
    卢昌义
    肖胜生
    李永林
    [J]. 海峡科学, 2008, (10) : 16 - 18
  • [4]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固碳现状和潜力
    吴庆标
    王效科
    段晓男
    邓立斌
    逯非
    欧阳志云
    冯宗炜
    [J]. 生态学报, 2008, (02) : 517 - 524
  • [5]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方精云
    郭兆迪
    朴世龙
    陈安平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 (06) : 804 - 812
  • [6] 森林生态补偿机制若干重点问题研究
    李文华
    李世东
    李芬
    刘某承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2) : 13 - 18
  • [7] 植被恢复对侵蚀退化红壤碳吸存的影响
    谢锦升
    杨玉盛
    解明曙
    黄石德
    钟炳林
    岳辉
    [J]. 水土保持学报 , 2006, (06) : 95 - 98+123
  • [8] 不同管理模式对毛竹林碳贮量的影响
    周国模
    吴家森
    姜培坤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6, (06) : 51 - 55
  • [9] 中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研究(2)
    吕文
    王春峰
    王国胜
    俞国胜
    张彩虹
    张大红
    刘金亮
    [J]. 中国能源, 2005, (12) : 29 - 33
  • [10] 中国森林火灾释放的CO2、CO和CH4研究
    王效科
    冯宗炜
    庄亚辉
    [J]. 林业科学, 2001, (01) : 90 -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