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胜坨油田成藏过程分析

被引:3
作者
陈筱康
机构
[1] 中国石化股份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油气运移; 成藏过程; 胜坨油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7.04.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胜坨油田主体油藏精细油源对比,指出该区存在2种来源3种特征的原油。在对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对油气运移通道提出了新的认识。研究结果表明,油气主要由3条油源断层先从烃源岩发育层位垂向运移至胜利村及坨庄背斜核部的储层,再沿砂层横向运移并聚集成藏;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表明,该区存在3次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分别为28~24.6,14~4和3~2Ma,证实了东营凹陷不同类型油藏多期成藏的普遍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1+112 +112-11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东营凹陷王庄—宁海地区流体包裹体分析与流体充注研究 [J].
李传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6, (01) :34-36+107
[2]   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其意义 [J].
张林晔 ;
孔祥星 ;
张春荣 ;
周文 ;
徐兴友 ;
李政 .
地球化学, 2003, (01) :35-42
[3]   利用有机包裹体恢复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应用实例 [J].
宗国洪 ;
卓勤功 ;
郝雪峰 ;
宁方兴 ;
杨成顺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3) :49-51+2
[4]   苏北金湖凹陷混合原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J].
李素梅 ;
庞雄奇 ;
金之钧 ;
黎茂稳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11-15+8
[5]   混源油气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 [J].
侯读杰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87-90+130
[6]   东营凹陷油气充注历史的流体包裹体分析 [J].
邱楠生 ;
金之钧 ;
胡文喧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4) :95-97+103
[7]   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石油运移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J].
查明 .
现代地质, 1997, (04) :133-138
[8]   含氮化合物与石油运移研究 [J].
刘洛夫 ;
徐新德 .
勘探家, 1996, (02) :3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