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栽培模式下水稻品系(组合)间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被引:1
作者
廖江林
袁平荣
李达模
肖国樱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湖南长沙
[4] 云南昆明
[5] 湖南长沙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模式; 农艺性状;
D O I
10.13836/j.jjau.2004165
中图分类号
S511.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探明新高产栽培模式的增产效果和对农艺性状的影响,对9个水稻材料在两种栽培模式下的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栽培模式增产效果显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极显著增加,结实率显著下降,分蘖初期、分蘖盛期提前,生育期有缩短的趋势,但不同水稻材料的以上变化情况各异。
引用
收藏
页码:726 / 73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的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 [J].
刘国华 ;
陈立云 ;
肖应辉 ;
唐文帮 ;
蔡义东 ;
邓化冰 ;
陈月异 ;
何强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89-91
[2]   水稻强化栽培对植株生理与群体发育的影响 [J].
王绍华 ;
曹卫星 ;
姜东 ;
戴廷波 ;
朱艳 .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01) :32-37
[3]   水稻强化栽培试验初报 [J].
马均 ;
陶诗顺 ;
田彦华 ;
魏万蓉 .
杂交水稻, 2002, (05) :44-46
[4]   水稻强化栽培体系 [J].
袁隆平 .
杂交水稻, 2001, (04) :4-6
[5]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 [J].
凌启鸿 ;
张洪程 ;
蔡建中 ;
苏祖芳 ;
凌励 .
中国农业科学, 1993, (06) :1-11
[6]   水稻“三高一稳”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J].
浙江省农科院水稻高产栽培课题组 .
浙江农业科学, 1990, (02) :63-66
[7]  
稻作新理论.[M].凌启鸿等著;.科学出版社.1994,
[8]  
作物栽培的生理基础.[M].娄成后 编著.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