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作用机制的探讨

被引:16
作者
王滨
机构
[1]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积极情绪; 消极情绪; 健康人格;
D O I
10.15991/j.cnki.411028.2006.05.035
中图分类号
B842.6 [情绪与情感];
学科分类号
040201 ;
摘要
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积极情绪,它与人格之间紧密相连且相互促进。积极情绪可以对人格进行渗透,通过诸如当事人健康的归因方式、正确的应激与心理防御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中枢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等一些特定途径与方式形成健康的人格,减少和消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使人处在健康、幸福和快乐的主观感受之中。在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153 / 15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大学生的情感变量与心理健康的探讨 [J].
邓丽芳 ;
郑日昌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01) :58-60
[2]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 [J].
张倩 ;
郑涌 .
心理学探新, 2003, (03) :6-10
[3]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 [J].
高宏生 ;
曲成毅 ;
苗茂华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09) :16-19
[4]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J].
李金珍 ;
王文忠 ;
施建农 .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03) :321-327
[5]   白血病患者和肝炎患者个性、应付方式和生活事件调查 [J].
周英 ;
张晋碚 ;
关念红 .
中国健康教育, 2003, (04) :43-45
[6]   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J].
辛自强 ;
池丽萍 .
心理学报, 2001, (05) :442-447
[7]   个性特征、生活事件及精神状态与服毒自杀行为的关系 [J].
赵毅民 ;
李玉卿 .
四川精神卫生, 1997, (01) :51-52
[8]  
普通心理学.[M].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