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新探——“农联模式”及其运行机制

被引:6
作者
叶祥松 [1 ]
罗海平 [2 ]
机构
[1] 广东商学院民营经济研究所
[2] 不详
关键词
农联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 产业化; 仿股制;
D O I
10.16158/j.cnki.51-1312/f.2008.01.013
中图分类号
F321.42 [经济联合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按照邓小平"两个飞跃"的设想,要真正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根本矛盾,突破口仍在发展"集体经济"即实现体制内生产过程的"联合",也就是通过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来实现"大生产",从而以"大生产"应对"大市场"。但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不能"就组织形式谈组织形式"。因而基于新农村建设对"三农"问题的重新定位,借鉴城市企业的改革思路去设计和构建适应"统一大市场"竞争需要的农村经济组织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农联模式"正是根据该思路而构建的以"仿股制"企业"农联"为核心的一系列农村社会的改革模式,其中包括"农联"制度环境和"农联"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的构建和设计。这也是建成旨在促进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产业化、市场化,建立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种路径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市场化的必然选择 [J].
申屠江平 ;
陈雄俊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5-7+22
[2]   新农村建设下“三农”问题的重新审视与根本出路探析——基于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构想 [J].
叶祥松 ;
罗海平 .
经济前沿, 2006, (05) :4-7
[3]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问题及对策 [J].
徐家琦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2) :15-20
[4]   “公司+农户”的经济学分析 [J].
曹俐 ;
雷岁江 .
生产力研究, 2005, (06) :41-42+90
[5]   体制化农村发展模式:“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J].
哈战荣 .
宁夏社会科学, 2004, (03) :43-46
[6]   论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 [J].
王锋 .
农村经济, 2003, (01) :24-26
[7]   中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研究 [J].
温铁军 ;
朱守银 .
经济研究参考, 1996, (E1) :32-48
[8]  
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与制度选择[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苗长虹主编, 1999
[9]  
邓小平文选[M]. 人民出版社 , 邓小平 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