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区的流变结构与发震高角度逆断层滑动的力学条件

被引:70
作者
周永胜
何昌荣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高角度逆断层; 流变结构; 大的差应力; 高流体压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利用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剖面、弹性波速和流变实验数据等,建立了汶川地震相关构造单元的地壳流变结构.川西高原和龙门山构造带的地壳流变结构中存在多个塑性流变层,而四川盆地地壳基本没有出现塑性流变层,这种复杂的流变结构是汶川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基础.岩石破裂-黏滑-摩擦实验表明,以二长花岗岩为代表的震源区岩石具有很高的破裂强度和摩擦强度,能够承受极大的差应力和积累巨大的能量,这是高角度逆断层能够滑动和汶川地震强度大的原因之一.高流体压力是高角度逆断层滑动和触发汶川地震的另一个必要条件,而龙门山断层带内可能存在这种比较高的流体压力.
引用
收藏
页码:474 / 48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7 条
[1]   热水条件下斜长石和辉石断层泥的摩擦滑动研究 [J].
罗丽 ;
何昌荣 .
地震地质, 2009, 31 (01) :84-96
[2]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J].
王萍 ;
付碧宏 ;
张斌 ;
孔屏 ;
王刚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131-139
[3]   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J].
吕坚 ;
苏金蓉 ;
靳玉科 ;
龙锋 ;
杨雅琼 ;
张致伟 ;
汤兰荣 ;
李超 .
地震地质, 2008, 30 (04) :917-925
[4]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J].
刘静 ;
张智慧 ;
文力 ;
孙杰 ;
邢秀臣 ;
胡古月 ;
许强 ;
Paul TAPPONNIER ;
曾令森 ;
丁林 ;
刘延乐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707-1722
[5]   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 [J].
嵇少丞 ;
王茜 ;
孙圣思 ;
许志琴 ;
李海兵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644-1667
[6]   汶川中强余震震源深度的确定及其意义 [J].
张瑞青 ;
吴庆举 ;
李永华 ;
丁志峰 ;
曾融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34-1241
[7]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J].
黄媛 ;
吴建平 ;
张天中 ;
张东宁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42-1249
[8]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J].
滕吉文 ;
白登海 ;
杨辉 ;
闫雅芬 ;
张洪双 ;
张永谦 ;
阮小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385-1402
[9]   汶川MS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J].
朱艾斓 ;
徐锡伟 ;
刁桂苓 ;
苏金蓉 ;
冯向东 ;
孙晴 ;
王亚丽 .
地震地质, 2008, (03) :759-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