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

被引:71
作者
嵇少丞 [1 ,2 ]
王茜 [1 ]
孙圣思 [1 ]
许志琴 [2 ]
李海兵 [2 ]
机构
[1] 加拿大蒙特利尔综合工学院民用、地质与采矿工程系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关键词
中国地震; 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 青藏高原隆升和侧向扩展; 大陆逃逸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让中国地学界强烈感受到深入研究地震地质与构造变形的重要性和肩负防震减灾巨大的社会责任。本文作者从构造地质学家的角度对中国大陆地震分布、成因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做了一些讨论。按地震分布,中国大陆可以粗分为两个区域,其交界是一条过渡带。该过渡带的东界是郯庐断裂及其和海南岛的连线,西界是齐齐哈尔—北京—邯郸—郑州—宜昌—贵阳—(越南)河内连成的线,后者其实就是松辽盆地的西界(大兴安岭的东界、太行山的东界、大娄山的东界)。我们不妨将上述两线所夹过渡带称之为"地震区分界线"。分界线以西的广大地区,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都与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亚洲大陆逃逸构造活动有关。流变性较好的造山带(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和流变性较差的古老地块(如塔里木、准噶尔、阿拉善、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等)在其边界强烈对抗,形成强震。地震区分界线以东的中国沿海地区受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运动的影响也会发生地震,但其强度和频度与该线以西的青藏高原周边、天山、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以及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上地震低得多。由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向西深俯冲形成的地震在中国仅分布在吉林省珲春—汪清一带,这些深源地震对地面工程建筑破坏性不大。处于欧亚、菲律宾海和南海3个板块的交汇部位的我国台湾地震不断。受我国台湾地震的影响,闽粤沿海NW和NE向断裂往往被激活,形成地震。总之,虽然中国大陆的现代地震受太平洋、欧亚、印度和菲律宾海四大板块联合作用控制,但最主要、最直接、影响最大的还是印度板块楔入欧亚大陆造成的青藏高原隆升、快速侧向扩展和大陆逃逸。因此,对中国的地震研究不能仅局限于某区域或某条断裂,而应把整个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作为整体的、统一的"一盘棋"看待。
引用
收藏
页码:1644 / 1667
页数:24
相关论文
共 79 条
[1]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震区现今地震震源机制分析 [J].
张宏志 ;
刁桂苓 ;
陈祺福 ;
胡新亮 ;
王晓山 ;
张跃刚 .
地震研究, 2008, (01) :1-6+99
[2]   邢台地区近年的震源机制 [J].
张宏志 ;
刁桂苓 ;
赵英萍 ;
王成亮 ;
张骁 ;
李光 ;
马利军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7, (06) :91-95
[3]   大青山山前活动断裂带分段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J].
何仲太 ;
马保起 ;
卢海峰 .
地震地质, 2007, (04) :765-775
[4]   西藏桑日县沃卡地堑的第四纪正断层活动及其机制探讨 [J].
吴中海 ;
张永双 ;
胡道功 ;
赵希涛 ;
叶培盛 .
地质学报, 2007, (10) :1328-1337+1449
[5]   中国东部城市地区隐伏断裂上断点与最新活动时代关系的初步分析——以邢台、唐山地震区为例 [J].
李传友 ;
汪一鹏 ;
王志才 .
地震地质, 2007, (02) :431-445
[6]   青藏高原北部大型走滑断裂带近地表地质变形带特征分析 [J].
徐锡伟 ;
于贵华 ;
陈桂华 ;
李陈侠 ;
张兰凤 ;
Yann Klinger ;
Paul Tapponnier ;
刘静 .
地震地质, 2007, (02) :201-217
[7]   1996年3月19日新疆阿图什6.7级地震前震群的时空分布特征 [J].
敖雪明 ;
龙海英 ;
周仕勇 ;
王桂岭 .
内陆地震, 2007, (02) :97-101
[8]   2004年西藏懂错MS5.6地震的宏观烈度调查与控震构造分析 [J].
吴中海 ;
吴珍汉 ;
胡道功 ;
彭华 ;
叶培盛 .
地震地质, 2007, (01) :63-76
[9]   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J].
雷中生 ;
袁道阳 ;
葛伟鹏 ;
何文贵 ;
刘兴旺 .
地震地质, 2007, (01) :51-62
[10]   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J].
胡道功 ;
吴中海 ;
吴珍汉 ;
赵希涛 ;
叶培盛 .
第四纪研究, 2007, (01) :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