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部围区中特提斯东延通道问题

被引:15
作者
周蒂
颜佳新
丘元禧
陈汉宗
孙珍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湖北武汉,广东广州,广东广州,广东广州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中特提斯; 中生代; 南海西部围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1 [古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通过对南海西部围区中生代岩相古地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编制了该区T2,T3~1,T3~2,T3~3,J1-J2,J3-K1共6个时段的岩相古地理简图,根据其中生代海相地层的时空分布和岩相特征,讨论了尚存争议的中特提斯进入南海的通道问题。实际资料表明,黑水河盆地在三叠纪受印支运动影响完成了从海到陆的过程,之后不再出现海相沉积,中特提斯不可能从红河裂谷带进入南海。在新加坡所见的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浅海至陆相沉积代表古特提斯的残余海,到中侏罗世完全消失。早侏罗世时期在印支半岛南部出现的近南北走向的海湾可能经过泰国湾与当时的滇缅海相通;但是这个海湾浅而短暂,滇缅海能否从这里进入南海值得怀疑,更不可能是中特提斯的通道。在南海西部围区,迄今已证实的中生代洋壳碎片(蛇绿岩套)和深海沉积仅见于南部Woyla—Maratus—Lupar一线及其附近。这套延伸2000余km,从洋壳、深海到浅海岩相齐全的岩石所代表的晚侏罗世至早白垩纪世大洋应是中特提斯洋的一部分。中特提斯东延而最可能是走南路,即从班公一怒江带南下之后,经Woyla线穿过苏门答腊岛,绕加里曼丹岛南缘到Maratus线,向北再经沙巴到Lupar线,在沙捞越北部或纳土纳岛附近进入南海。
引用
收藏
页码:469 / 47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南海及周边部分地区特提斯构造遗迹:问题与思考 [J].
颜佳新 ;
周蒂 .
热带海洋学报, 2002, (02) :43-49
[2]   南海北部陆缘区中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 [J].
颜佳新 ;
周蒂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4) :49-54
[3]   南海中生代特提斯期沉积盆地的发现与找寻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前景 [J].
夏戡原 ;
黄慈流 .
地学前缘, 2000, (03) :227-238
[4]   放射虫硅质岩对华南古地理的启示 [J].
吴浩若 .
古地理学报, 1999, (02) :28-35
[5]   “残留特提斯”的猜想——从中国近海域发现海相中生界——古新统谈起 [J].
蔡乾忠 .
中国地质, 1998, (04)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