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被引:38
作者
霍治国 [1 ]
李茂松 [2 ]
李娜 [1 ]
王丽 [1 ]
黄大鹏 [1 ]
王春艳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季节性变暖; 农作物病虫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 [病虫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904 ;
摘要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采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时空变化对季节性变暖时空变化响应事实检测的方法,系统分析和汇总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已有观测事实及其变化规律性,提出其影响的最新认知,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已有影响事实检测表明:暖冬可使病虫进入越冬阶段推迟,延长病菌冬前侵染、冬中繁殖时间,降低害虫越冬死亡率,增加冬后菌源和虫源基数;病虫害发生期、迁入期、危害期提前;越冬北界北移、海拔上限高度升高;持续暖冬可使冬后虫源基数显著增加。与常年相比,全国性暖冬年冬中病菌繁殖侵染率可比冬前增加50%以上、冬中害虫存活率可达常年的1—2倍,冬后菌源、虫源基数增加1倍以上;持续暖冬冬后虫源基数可达常年的5倍以上;病害始见期、虫害发生期提前5 d以上,最早可分别提前20、30 d以上;稻飞虱越冬北界北移2—4个纬度,小麦条锈病越冬海拔上限高度升高100—300 m。暖春有利于病虫害危害期提前、扩展速度加快、发生程度加重。炎夏可使一些病菌越夏的海拔下限高度增加、面积和菌量减少,一些害虫发育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暖秋有利于害虫滞留危害,发生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个代次。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时空变化及其规律性、发生与灾变的影响预估、风险评估及适应对策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168 / 217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60 条
[41]   巢湖市2002年油菜菌核病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J].
翟宗清 ;
胡为侦 ;
杭德龙 ;
何成舟 ;
朱保平 ;
岳葆春 .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02) :280-281
[42]   2002年我国小麦条锈病发生回顾 [J].
万安民 ;
赵中华 ;
吴立人 .
植物保护, 2003, (02) :5-8
[43]   2002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J].
王秋音 ;
张君 ;
都爱军 .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3, (02) :6-7
[44]   气候条件对中国水稻稻飞虱为害规律的影响 [J].
霍治国 ;
陈林 ;
叶彩玲 ;
刘玲 .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1) :97-102
[45]   陇南小麦条锈病越夏菌量对流行的影响研究初报 [J].
李宗明 ;
肖志强 ;
马云 ;
孟总彦 .
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1, (09) :21-22+18
[46]   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J].
张立良 ;
沈维冰 ;
刘成社 ;
任翠龙 .
安徽农业科学, 2000, (06) :776-793
[47]   气候条件对麦类纹枯病发生趋势影响的研究 [J].
居为民 ;
高苹 ;
武金岗 .
植物保护, 2000, (02) :20-22
[48]   枣阳市1998年小麦纹枯病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J].
刘光法 ;
刘国清 .
湖北植保, 1998, (06) :12-13
[49]   气候变暖与台州农业 [J].
许昌燊 ;
张文明 .
浙江气象科技, 1998, (03) :28-29
[50]   我国小麦白粉病大区流行的气候因素分析 [J].
刘万才 ;
邵振润 .
植保技术与推广, 1998, (01)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