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赋权:新时代中国检察建议的范式转型与重构

被引:13
作者
李立景 [1 ,2 ]
机构
[1]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
[2] 广西民族大学法治与传播研究院
关键词
检察建议; 刚性; 协同; 赋权; 治理; 共识会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6.3 [检察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监察体制下检察机关反贪反渎侦查权的被剥离,使实践中检察建议因立法并未赋予其强制性的法律后果而缺乏刚性这一现象更为凸显。检察建议刚性立法赋权论隐含着法律等于强制力、法律监督同于具有强制力的监督,这一立场预设值得反思。法律监督权不应该仅仅被解读为一种强制权,权力不仅仅是一种强制力、更是一种影响力。强制力的权力观粗暴地阉割了权力的丰富性内涵和运作的精致性、技术性。协同是中国治道的基本精神,在共建、共治、共享协同治理的新时代格局下,反思检察建议立法赋权的传统思维定势,提出检察建议"协同赋权"这一新的开放性理论与实践范式,以协同理论、赋权理论、治理理论为指导,能动地调动、活化检察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可能性资本,通过倡导参与合作、沟通对话以及多种主体、技术、机制的协同增权提升检察建议效能,具有创新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协同赋权范式下需要检察建议在理念上从监督管理转向治理的定位转换。在实践路径上应注重传播协同、传播赋权,提升检察传播力,通过检察建议的话语转换与共识会议程序重构赋权,通过规范性文件和地方立法保障赋权。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论我国检察建议刚性建设 [J].
荣晓红 .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9, 34 (06) :16-24
[2]   检察建议做成刚性的内涵及路径 [J].
罗欣 ;
汤维建 ;
杨建顺 ;
高景峰 ;
张振忠 ;
常锋 .
人民检察, 2019, (07) :41-48
[3]   检察建议工作面临的新情况与新思路 [J].
王敏远 .
人民检察, 2018, (16) :24-26
[4]   增强检察监督刚性 [J].
朱孝清 .
中国检察官, 2018, (15) :5-8
[5]   检察建议的柔性效力及其保障 [J].
卢护锋 .
甘肃社会科学, 2017, (05) :168-172
[6]   “赋权”理论及其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制约因素分析 [J].
孙奎立 .
东岳论丛, 2015, 36 (08) :91-95
[7]   法治:良法与善治 [J].
王利明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5, (02) :114-121
[8]   检察建议工作理论研讨会观点综述 [J].
邹云翔 .
人民检察, 2013, (10) :64-66
[9]   论人本主义刑事司法理念 [J].
李建明 ;
陈爱蓓 .
学海, 2007, (03) :178-182
[10]   我国民事检察监督模式的定位及完善 [J].
汤维建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 (01) :6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