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后代中的传递和表达特征

被引:22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吴爽
李成荃
焦德茂
罗彦长
汪秀峰
杜士云
机构
[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合肥,合肥,合肥,合肥,南京,合肥,合肥,合肥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玉米pepc基因; 遗传方式; PEPC活性表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合肥、海南两地以高光效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为父本 ,与培矮 64S、2 3 0 2S、2 3 0 4S、2 3 0 6S、512 9、0 2 42 8、皖粳97和双九A等 8个受体杂交 ,转育转pepc基因水稻新种质材料。至 2 0 0 2年已转育成一批转pepc基因水稻品系 ,对这些材料世代跟踪研究显示 :(1)玉米pepc基因以一个显性基因稳定传递给后代 ,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 ,自交F2 呈3∶1分离 ,BC1为 1∶1分离 ;(2 )玉米pepc基因在杂交转育的转基因水稻中高水平表达 ,与受体亲本相比 ,PEPC活性提高 3 7~ 17 4倍 ,表达水平与受体亲本和转基因拷贝数有关 ,来源相同的世代间有相似的表达水平 ,但同一世代不同个体间表达水平有差异 ,这可能与其位置效应、拷贝数和环境条件有关 ;(3 )杂交后代结实率不高 ,容易产生异交结实导致转基因材料混杂分离。采取抗生素催芽初筛、PCR分析抽检、PEPC活性测定和田间表型观测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选育筛选体系 ,辅之以受体为轮回亲本适当回交可有效地控制。利用该途径已育成 3个稳定的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系H1596、H1597和Y14 70 ,说明通过常规杂交转育的方法 ,可以培育实用的稳定高表达的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品种
引用
收藏
页码:195 / 20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聚合酶链式反应混合液的保存方法.[P].杨剑波;汪秀峰;李莉;向太和;皮桃花;倪大虎;吴家道;张盘娣;张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2001,
  • [2] 水稻转基因整合模式中外源基因的遗传规律
    华志华
    朱雪峰
    吴明国
    于彦春
    赵艳
    高振宇
    颜美仙
    钱前
    黄大年
    [J]. 作物学报, 2003, (01) : 44 - 48
  • [3] 水稻转基因植株后代中外源基因异常分离的研究
    谢小波
    崔海瑞
    沈圣泉
    吴殿星
    夏英武
    舒庆尧
    [J]. 遗传学报, 2002, (11) : 1005 - 1011
  • [4] 转玉米pepc基因的杂交水稻亲本的选育
    王德正
    焦德茂
    吴爽
    李霞
    李莉
    迟伟
    王守海
    李成荃
    罗彦长
    汪秀峰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10) : 1165 - 1170
  • [5] 获得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的转多基因水稻
    冯道荣
    许新萍
    范钦
    李宝健
    雷财林
    凌忠专
    [J]. 作物学报, 2001, (03) : 293 - 300+409
  • [6] 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合CO同化和叶绿素荧光特性
    焦德茂
    李霞
    黄雪清
    迟伟
    匡廷云
    古森本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1, (05) : 414 - 418
  • [7] 转基因水稻外源基因的遗传和表达初步研究
    简玉瑜
    陈远玲
    李静
    高丽丽
    董春
    [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1) : 56 - 59
  • [8] cry1Ab基因在转基因“克螟稻”后代中的遗传稳定性及表达
    吴刚
    崔海瑞
    舒庆尧
    夏英武
    高明尉
    Illimar Altosaar
    [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 (03) : 253 - 256+308
  • [9]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表达与稳定性
    夏兰芹
    王远
    郭三堆
    [J]. 生物技术通报, 2000, (03) : 8 - 12
  • [10] Bt水稻“克螟稻”杂交后代中转基因的遗传表达及育种利用
    王忠华
    崔海瑞
    舒庆尧
    叶恭银
    吴殿星
    高明尉
    夏英武
    [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00, (01) : 89 -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