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被引:10
作者
赵光 [1 ]
唐晓红 [1 ,2 ]
罗友进 [1 ]
魏朝富 [1 ]
机构
[1]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分校城乡建设学院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紫色水稻土; 有机碳; 团聚体;
D O I
10.15889/j.issn.1002-1302.2010.01.062
中图分类号
S345 [有机农业];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通过18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对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影响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各种耕作处理的不同土层均以0.02~0.25 mm团聚体所占的比例最大;垄作免耕和畦作免耕土壤表层(0~10 cm)>0.25 mm的团聚体占比增加,尤其畦作免耕表现得更加明显;垄作免耕使表层(0~20 cm)中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0.25~2 mm团聚体占比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长期保护性耕作导致有机碳在土壤剖面的层次分异以及土壤表层大团聚体的相对富集。通过研究保护性耕作对紫色水稻土剖面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有利于揭示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88 / 29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J].
唐晓红 ;
邵景安 ;
黄雪夏 ;
魏朝富 ;
谢德体 ;
潘根兴 .
土壤学报, 2007, (02) :235-243
[2]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耕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若干问题 [J].
潘根兴 ;
赵其国 ;
蔡祖聪 .
中国基础科学, 2005, (02) :12-18
[3]   不同尺度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综述 [J].
唐晓红 ;
黄雪夏 ;
魏朝富 .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3) :224-228
[4]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J].
杨学明 ;
张晓平 ;
方华军 .
地理科学, 2003, (01) :101-106
[5]   土壤有机碳库与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前沿问题——兼开展中国水稻土有机碳固定研究的建议 [J].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00-109
[6]   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 [J].
金峰 ;
杨浩 ;
蔡祖聪 ;
赵其国 .
土壤学报, 2001, (04) :522-528
[7]   土壤碳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碳循环中的意义 [J].
潘根兴 ;
曹建华 ;
周运超 .
第四纪研究, 2000, (04) :325-334
[8]   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 [J].
汪业勖 ;
赵士洞 ;
牛栋 .
生态学杂志, 1999, (05) :29-35
[9]   不同耕作制下水稻土有机物质变化及其团聚作用 [J].
李映强 ;
曾觉廷 .
土壤学报, 1991, (04) :404-409
[10]   垄作免耕下稻田土壤团聚体和水热状况变化的研究 [J].
魏朝富 ;
高明 ;
车福才 ;
邓春 .
土壤学报, 1990, (02) :17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