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地区PM2.5暴露风险评估

被引:28
作者
张西雅
扈海波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
PM2.5; 人口暴露; 人口加权; 风险评估;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18.031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X820.4 [风险评价];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基于2014—2016年的北京地区PM2.5监测数据,用空间插值法获得北京地区的PM2.5空间分布,并基于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模拟得到北京地区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从PM2.5浓度空间分布、PM2.5污染的人口暴露特征、PM2.5污染人口暴露强度以及人口加权PM2.5浓度4个方面评估北京地区PM2.5污染暴露风险。结果显示:1)PM2.5浓度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暴露风险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呈现高度的一致性,即人口密度高的区域,PM2.5污染人口暴露风险也相对较高;2)2014,2015,2016年北京地区GB3095—2012二级年均浓度标准35μg/m3的超标人口比例均为100%,24小时平均浓度标准75μg/m3的超标人口比例呈逐年显著下降趋势;3)2014—2016年北京市人口加权PM2.5年均浓度值与PM2.5年均值均存在差异,差异度与城市暴露人口和污染情况密切相关;4)由于PM2.5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与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北京市PM2.5污染对总体人群的实际影响和健康危害与其平均浓度水平并不相同,因此考虑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特征的暴露风险评估比只考虑PM2.5污染物浓度的暴露风险评估更准确。
引用
收藏
页码:1103 / 111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3种区域空气质量空间插值方法对比研究 [J].
丁卉 ;
余志 ;
徐伟嘉 ;
曹生现 ;
李红霞 ;
刘永红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6, 16 (03) :309-315
[2]   2013—2014年北京地区PM2.5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植被覆盖度关系的研究 [J].
王嫣然 ;
张学霞 ;
赵静瑶 ;
姜群鸥 .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 (01) :103-111
[3]   基于DMSP/OLS与土地利用的江苏省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 [J].
黄杰 ;
闫庆武 ;
刘永伟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 (05) :735-741
[4]   2013年北京市PM的时空分布 [J].
王占山 ;
李云婷 ;
陈添 ;
张大伟 ;
孙峰 ;
潘丽波 .
地理学报, 2015, 70 (01) :110-120
[5]   北京地区PM的成分特征及来源分析 [J].
徐敬 ;
丁国安 ;
颜鹏 ;
王淑凤 ;
孟昭阳 ;
张养梅 ;
刘玉彻 ;
张小玲 ;
徐祥德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7, (05) :645-654
[6]   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 [J].
卓莉 ;
陈晋 ;
史培军 ;
辜智慧 ;
范一大 ;
一之瀬俊明 .
地理学报, 2005, (02) :266-276
[7]   城市大气污染健康危险度评价的方法 第四讲 大气污染的暴露评价 第二节 大气扩散模型及人口加权的大气污染暴露评价(续四) [J].
伏晴艳 ;
阚海东 .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4, (06) :414-416
[8]   上海市A城区大气PM、PM污染与居民日死亡数的相关分析 [J].
戴海夏 ;
宋伟民 ;
高翔 ;
陈立民 ;
胡敏 .
卫生研究, 2004, (03) :293-297
[9]  
Estimation of long-term population exposure to PM 2.5 for dense urban areas using 1-km MODIS data[J] . Changqing Lin,Ying Li,Alexis K.H. Lau,Xuejiao Deng,Tim K.T. Tse,Jimmy C.H. Fung,Chengcai Li,Zhiyuan Li,Xingcheng Lu,Xuguo Zhang,Qiwei Yu.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 2016
[10]   Formation and dominant factors of haze pollution over Beijing and its peripheral areas in winter [J].
Feng, Xiao ;
Li, Qi ;
Zhu, Yajie ;
Wang, Jingjie ;
Liang, Heming ;
Xu, Ruofeng .
ATMOSPHERIC POLLUTION RESEARCH, 2014, 5 (03) :528-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