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低频事件的实验研究

被引:20
作者
李世愚
刘建新
和雪松
唐林波
苏昉
孙为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北京石油大学中国北京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
[3] 石油大学
关键词
地震前兆; 超低频辐射; 实验研究; 次声波; 地震成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介绍了几种强震前超低频事件的观测证据,并通过实验,研究了产生和传播机理。初步结果表明,微破裂的集结和断层的破裂起始会出现超低频脉冲,并透射到空气中形成次声波。塑性体的冲击或超临界流体的膨胀比脆性破裂更容易激发(超)低频波,且不伴随明显高频辐射成分。这样可以较为合理地解释震前“平静”背景下的(超)低频事件。对实验中破坏前的低频脉冲给出了断裂力学解释。断裂力学的实验和膨胀——扩容理论证明了震前会产生断层的张裂隙,从而为超临界流体提供了运移空间。流体在运移过程中突然涨缩会激发(超)低频辐射波。讨论了改进(超)低频事件的观测条件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地震前长周期事件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J].
唐林波 ;
李世愚 ;
苏昉 ;
孙为 ;
刘建新 ;
和雪松 .
国际地震动态, 2002, (04) :1-6
[2]   山西朔州井水位的“前驱波”记录及其讨论 [J].
车用太 ;
鱼金子 ;
张淑亮 ;
范雪芳 ;
郭君杰 ;
张天原 ;
杨金兰 .
地震学报, 2002, (02) :210-216
[3]   2000年7~9月强地震的前兆次声波测量研究 [J].
苏昉 ;
田维 .
地震研究, 2002, (01) :11-19
[4]   地震学中的“暗物质”——“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研究的未来 [J].
吴忠良 .
国际地震动态, 2001, (09) :1-5
[5]   地震破裂的集结及其前兆意义 [J].
李世愚 ;
滕春凯 ;
卢振业 ;
刘晓红 ;
刘绮亮 ;
和雪松 .
地震学报, 2000, (02) :202-210
[6]   破坏性矿震震前短临阶段震源过程研究 [J].
刘万琴 ;
李世愚 ;
郑治真 ;
赵明 ;
沈萍 .
地震学报, 1999, (01) :58-65
[7]   1993年7月12日日本北海道地震次声波 [J].
谢金来,谢照华 .
声学学报, 1996, (01) :55-61
[8]   近几年日本强地震的临震前兆信息 [J].
李均之,夏雅琴,陈维升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5, (04) :1-12
[9]   高围压下岩石材料的断裂力学实验 [J].
李红 ;
李世愚 ;
许征宇 ;
尹祥础 .
地震学报, 1992, (01) :124-127+131
[10]   长周期形变波及其所反应的短期和临震地震前兆 [J].
冯德益 ;
潘琴龙 ;
郑斯华 ;
薛峰 ;
闵祥仪 .
地震学报, 1984, (01) :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