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碱淖湖泊近50年来的环境变化分析——以湖泊沉积记录数据为依据(英文)

被引:8
作者
李双
陈硕
张家武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红碱淖; 粒度; TOC; 碳酸盐; 环境变化;
D O I
10.16175/j.cnki.1009-4229.2009.06.009
中图分类号
P343.3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红碱淖湖泊短钻岩芯沉积物进行了粒度、碳酸盐以及有机质含量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恢复了红碱淖近5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依据红碱淖湖泊沉积记录,可以将红碱淖过去50年的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A阶段,1957~1996年),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因素以自然因素为主,又经历了迅速扩张(A1阶段,1957~1969年)、基本稳定(A2阶段,1969~1990年)和渐趋萎缩(A3阶段,1990~1996年)3个亚阶段。A1阶段:这个时期粘粒和粉沙含量变化不明显,但粗颗粒含量减少、平均粒径变细,有机质含量在波动中上升,另外,这期间的TOC含量总体上略有上升。TOC含量的变化,除与碳酸盐含量的变化呈极好的负相关外,与平均粒径的变化也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平均粒径较细时TOC含量也较高。A2阶段:这一时期平均粒径值较稳定(1983~1984年除外),各粒径含量虽然仍呈波动性变化,但没有明显的增减趋势;TOC与碳酸盐仍呈负相关关系,二者含量较A1阶段均略有增加。A3阶段:入湖颗粒中粉沙、粗颗粒含量均下降,以粘土为主,平均粒径减小,碳酸盐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减少,说明气候偏干,流域生产力下降、入湖径流减少,水动力较弱,湖泊萎缩,面积减小。第二阶段(B阶段,1996~2005年),湖泊面积缩小,但指标中碳酸盐含量减少,有机质含量快速增加,指示湖泊沉积环境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碳酸盐保存条件发生改变,碳酸盐含量在这种情况下已不能指示湖泊环境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78 / 18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基于遥感的毛乌素沙地红碱淖面积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尹立河 ;
张茂省 ;
董佳秋 .
地质通报, 2008, (08) :1151-1156
[2]   青藏高原北缘哈拉湖近800年来湖泊沉积及其环境意义 [J].
曹洁 ;
张家武 ;
张成君 ;
陈发虎 .
第四纪研究, 2007, (01) :100-107
[3]   陕西红碱淖渔业湿地现状及保护措施 [J].
王绿洲 ;
杨元昊 ;
任惠丽 ;
王颖 ;
李维平 .
中国渔业经济, 2006, (06) :73-74+78
[4]   陕北红碱淖沉积物粒度特征所揭示的环境变化 [J].
汪勇 ;
沈吉 ;
羊向东 ;
张恩楼 ;
刘兴起 ;
刘恩峰 .
沉积学报, 2006, (03) :349-355
[5]   陕北红碱淖湿地遗鸥资源分布与保护管理对策 [J].
徐振武 ;
冯宁 ;
王中强 ;
常秀云 ;
肖红 .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6, (02) :126-129+133
[6]   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的孢粉记录及环境变化 [J].
肖霞云 ;
羊向东 ;
沈吉 ;
汪勇 .
湖泊科学, 2005, (01) :28-34
[7]   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J].
汪勇 ;
羊向东 ;
沈吉 ;
潘红玺 ;
肖霞云 .
湖泊科学, 2004, (02) :105-112
[8]   陕北红碱淖湖泊变化和生态需水初步研究 [J].
唐克旺 ;
王浩 ;
刘畅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3) :304-309
[9]   洱海沉积物粒度记录与气候干湿变迁 [J].
陈敬安 ;
万国江 ;
徐经意 .
沉积学报, 2000, (03) :341-345
[10]   13kaBP以来滇池地区古环境演化 [J].
吴艳宏 ;
吴瑞金 ;
薛滨 ;
钱君龙 ;
肖家仪 .
湖泊科学, 1998, (02)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