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性的建构与反思——以江苏为例

被引:5
作者
闵学勤
机构
[1]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公民性; 公民素质; 建构; 反思;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10.01.031
中图分类号
C912.6 [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学科分类号
040203 ;
摘要
转型中国急需借助强大而成熟的公民力量去建构和谐社会。本文通过对江苏四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研究,试图考察公民在私域空间的自我建构、基础美德、社会互动和政治诉求等四个维度上公民性的成长样态、建构模式,以及对公民社会的推动力,并且依从中国本土语境及全球化的双重视角对国人公民性的成长进行反思。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卢梭的“公民性”理论及其启示 [J].
陈海平 .
理论探索, 2008, (03) :132-134
[2]   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 [J].
高丙中 .
探索与争鸣, 2008, (02) :8-14
[3]   社区治理:公民社会的微观基础 [J].
李友梅 .
社会, 2007, (02) :159-169+207
[4]   公民资格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 [J].
沈原 .
社会学研究, 2007, (02) :191-194
[5]   公民性:村民自治的基石 [J].
党秀云 ;
马晓东 .
行政论坛, 2006, (06) :59-61
[6]   公民社会产生与发展的内部逻辑探析——关于社会自组织行为的思考 [J].
杨占营 .
江苏社会科学, 2005, (02) :104-109
[7]   柏特南、公民社会与非政府组织 [J].
赵黎青 .
国外社会科学, 1999, (01) :54-58
[8]   An ambivalent civility [J].
White, Melanie .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CAHIERS CANADIENS DE SOCIOLOGIE, 2006, 31 (04) :44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