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中晚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15
作者
刘怀珍
黄庆
陆秀明
李康活
李惠芬
张彬
机构
[1]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一季中晚稻; 再生稻; 高产; 栽培;
D O I
10.16768/j.issn.1004-874x.2012.20.044
中图分类号
S511.32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于2008年5~10月以黄华占为试材,在博罗县麻陂镇乾兴农场进行了一季中晚稻-再生稻的不同施氮水平(再生稻每667m2促芽肥设纯N 0、5、7、和9 kg)与留桩高度(离地面20、30、40 cm)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的再生稻促芽肥对头季稻(一季中晚稻)和再生稻的穗粒结构和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留桩高度对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留桩高度40 cm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原因是其较高节位(第3、4节)的穗数和有效穗数较多、结实率较高、千粒重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 / 3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一季中晚稻控氮增钾施肥技术研究 [J].
刘怀珍 ;
黄庆 ;
陆秀明 ;
李康活 ;
李惠芬 ;
张彬 .
广东农业科学, 2012, 39 (03) :65-67
[2]   菜场夏闲田一季中晚稻耕作栽培模式研究 [J].
黄庆 ;
刘怀珍 ;
陆秀明 ;
李康活 ;
周少川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 (03) :622-626
[3]   一季中晚稻的稻菜轮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J].
徐培智 ;
解开治 ;
陈建生 ;
唐拴虎 ;
张发宝 ;
黄旭 ;
李康活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5) :923-928
[4]   “123种植模式”在增城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J].
李茂禾 ;
陈桂明 ;
何成敏 ;
吴颜洲 ;
何健灵 ;
周少川 ;
李康活 .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06) :6-7
[5]   东莞市“123种植模式”一季中晚稻试验初报 [J].
陈自辉 ;
黄辉祥 ;
戴建章 ;
尹前卫 ;
古国强 ;
彭国平 ;
周少川 ;
李康活 .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06) :3-5
[6]   广州地区一季中晚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 [J].
杨健源 ;
曾列先 ;
陈深 ;
伍圣远 ;
李亦龙 ;
周少川 ;
李康活 ;
朱小源 .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05) :61-62
[7]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 [J].
周少川 ;
李康活 .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02) :15-17
[8]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J].
李康活 ;
周少川 .
广东农业科学, 2006, (02)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