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长沙地区女性骨密度情况的调查

被引:39
作者
廖二元
伍贤平
邓小戈
黄干
龙兆丰
彭健
彭孝立
王闻博
朱旭萍
机构
[1]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2] 代谢内分泌研究所
[3] 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科
[4] 湖南医科大学附
关键词
骨密度; 骨质疏松; 患病率; 光密度测定法,X线(双能量X线吸收测定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195 [卫生调查与统计];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 调查中国长沙地区女性不同骨胳部位与年龄相关的骨密度 (BMD)、累积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 (OP)的患病率。方法 用DXAQDR45 0 0A型扇形束骨密度仪测量 1818例 15~ 96岁女性腰椎前后位 (AP)和仰卧侧位、髋部及前臂的BMD。结果 按每 5岁年龄分组分析的结果显示 ,不同骨胳部位的峰值BMD分别发生在 2 0~ 2 4岁至 40~ 44岁之间 ,其中髋部的大转子和Ward’s区最早 (2 0~ 2 4岁 ) ,前臂 1/ 3处最晚 (40~ 44岁 ) ;到≥ 80岁累积骨丢失率最多的部位是Ward’s区(- 6 6 .8% ) ,最少的部位为前臂 1/ 3处 (- 33.2 % ) ;至少有一个骨胳区域的BMD值达到OP标准的发生率是 :30~ 39岁为 (0 .5± 0 .5 ) % ,40~ 49岁为 (5 .0± 4.5 ) % ,5 0~ 5 9岁为 (2 0 .9± 11.7) % ,6 0~6 9岁为 (5 4.9± 2 1.1) % ,70~ 79岁为 (72 .4± 18.6 ) % ,≥ 80岁为 (85 .6± 12 .0 ) %。结论 不同骨胳部位峰值BMD发生的年龄、累积骨丢失率和OP患病率存在明显差别。测量部位不同 ,OP的患病率不同 ,随年龄增长的OP患病率也不同。腰椎侧位是早期诊断OP的最敏感部位。
引用
收藏
页码:5 / 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女性随年龄增长不同骨胳部位的骨丢失 [J].
伍贤平 ;
廖二元 ;
邓小戈 ;
黄干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998, (06)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