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初步分析
被引:10
作者
:
王树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王树舟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耀明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来源
:
冰川冻土
|
2008年
/ 04期
关键词
:
珠穆朗玛峰;
大气边界层;
冰川风;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404 [近地面层气象学、近地面层大气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7年7、8月的部分无线电探空资料和风温廓线仪资料,分析了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珠峰地区夏季边界层高度日变化较大,气温日变化明显.下午和傍晚可能因为冰川风的存在,多为偏南风,风力相对较大.珠峰地区风速时空变化较大,特别是下午,在上空大约1800 m到2300 m处风速多为随高度增大,再往上又减小,而且此处多为偏西风和偏东风.这可能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有关,受地形和冰川影响相对小得多.
引用
收藏
页码:681 / 68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一次观测研究
孙方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孙方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耀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伟强
李茂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李茂善
[J].
高原气象,
2006,
(06)
: 1014
-
1019
[2]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近地层能量交换分析
李茂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李茂善
戴有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西省临汾市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戴有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耀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仲雷
吕世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吕世华
[J].
高原气象,
2006,
(05)
: 807
-
813
[3]
青藏高原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近地层观测研究
刘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宇
邹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邹捍
胡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非
[J].
高原气象,
2004,
(04)
: 512
-
518
[4]
西藏高原斜压对流边界层风、温、湿廓线特征
周明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周明煜
钱粉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钱粉兰
陈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陈陟
李诗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李诗明
苏立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苏立荣
徐祥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徐祥德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联寿
刘吉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刘吉成
扎西顿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扎西顿珠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6)
: 773
-
783
[5]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特征初步分析
刘红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
刘红燕
苗曼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
苗曼倩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 348
-
357
[6]
大气边界层[M]. 气象出版社 , 赵鸣, 1992
[7]
The role of the heat sour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Du-Zheng Ye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ate Key Lab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Du-Zheng Ye
Guo-Xiong Wu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ate Key Lab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Guo-Xiong Wu
[J].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1998,
67
: 181
-
198
←
1
→
共 7 条
[1]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一次观测研究
孙方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孙方林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耀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伟强
李茂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李茂善
[J].
高原气象,
2006,
(06)
: 1014
-
1019
[2]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近地层能量交换分析
李茂善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李茂善
戴有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山西省临汾市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戴有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马耀明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仲雷
吕世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吕世华
[J].
高原气象,
2006,
(05)
: 807
-
813
[3]
青藏高原珠峰绒布河谷地区大气近地层观测研究
刘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宇
邹捍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邹捍
胡非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非
[J].
高原气象,
2004,
(04)
: 512
-
518
[4]
西藏高原斜压对流边界层风、温、湿廓线特征
周明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周明煜
钱粉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钱粉兰
陈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陈陟
李诗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李诗明
苏立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苏立荣
徐祥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徐祥德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联寿
刘吉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刘吉成
扎西顿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扎西顿珠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6)
: 773
-
783
[5]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特征初步分析
刘红燕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
刘红燕
苗曼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
苗曼倩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 348
-
357
[6]
大气边界层[M]. 气象出版社 , 赵鸣, 1992
[7]
The role of the heat sour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Du-Zheng Ye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ate Key Lab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Du-Zheng Ye
Guo-Xiong Wu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tate Key Lab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and Geophysical Fluid Dynamics (LASG) 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Guo-Xiong Wu
[J].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1998,
67
: 181
-
19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