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18
作者
熊熊 [1 ]
单斌 [1 ,2 ]
王继业 [1 ,2 ]
郑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地区;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应力场; 地球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是控制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一些区域动力学过程被认为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本文目的在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并探讨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基于区域均衡重力异常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相关方程,本文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资料反演了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流场及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应力场.结果显示,蒙古—贝加尔地区地幔流场及对流应力场呈现非常复杂的图像,流场及应力场分布与地表构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西伯利亚地台和蒙古褶皱带下地幔流场和对流应力场均较弱,这与这些地区现今较弱的构造活动性是一致的.贝加尔裂谷区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呈拉张状态,但应力场的幅值较小(约8 MPa),表明地幔对流不是贝加尔裂谷开裂的主要控制因素.Hangay高原、阿尔泰和戈壁—阿尔泰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为拉张状态,这一方面可能构成Hangay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为Amurian板块西边界划分提供了动力背景.
引用
收藏
页码:1594 / 160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蒙古-贝加尔裂谷区地壳应变场及其地球动力学涵义
    刁法启
    熊熊
    郑勇
    许厚泽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9, 24 (04) : 1243 - 1251
  • [2] 青藏高原—天山地区岩石层构造运动的地幔动力学机制
    傅容珊
    黄建华
    徐耀民
    常筱华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5) : 658 - 668
  • [3] 区域重力均衡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模型
    傅容珊,常筱华,黄建华,刘文忠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S2) : 249 - 258
  • [4] 区域重力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方程及对流拖曳力场
    傅容珊,黄建华,刘文忠,常筱华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05) : 638 - 646
  • [5] Upper mantle flow beneath and around the Hangay dome, Central Mongolia[J] .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8 (1)
  • [6] Deep structure and origin of the Baikal rift zone[J] . Dapeng Zhao,Jianshe Lei,Tomofumi Inoue,Akira Yamada,Stephen S. Gao.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6 (3)
  • [7] Active intracontinental transpressional mountain building in the Mongolian Altai: Defining a new class of orogen[J] . Dickson Cunningham.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5 (2)
  • [8] The Baikal rift zone: the effect of mantle plumes on older structure[J] . Yu.A. Zorin,E.Kh. Turutanov,V.V Mordvinova,V.M Kozhevnikov,T.B Yanovskaya,A.V Treussov.Tectonophysics . 2003 (1)
  • [9] 3D S-wave velocity pattern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the continent of Asia from Rayleigh wave data[J] . T.B. Yanovskaya,V.M. Kozhevnikov.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 2003 (3)
  • [10] An updated digital model of plate boundaries[J] . Peter Bird.Geochem. Geophys. Geosyst. . 20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