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现代理论雪线和古雪线高度

被引:22
作者
张威 [1 ]
闫玲 [1 ]
崔之久 [2 ]
穆克华 [1 ]
李川川 [1 ]
牛云博 [1 ]
机构
[1]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长白山; 更新世平衡线; 冰盛期; 雪线降低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4 [冰川地貌学、冰缘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冰川地貌和地形特征、岩性、冰川沉积物的风化程度以及OSL测年结果,认为长白山地区发育两期冰川作用,即末次冰盛期和晚冰期,测年结果分别为20.0±2.1ka和11.3±1.2ka。根据平衡线(ELA)处6~8月多年平均气温(T)和年降水量(P)的关系,计算长白山现代理论雪线高度为3380±100m。通过积累区面积比率AAR(accumulation-arearatio)、冰川末端到山顶高度TSAM(the terminal to summit altitudinal),冰川末端至分水岭平均高度Hofer(the terminal to average elevation of the catchment area)、末端至冰斗后壁比率THAR(toe-to headwall altitude ratios)、冰斗底部高程CF(cirque-floor altitudes method)、侧碛堤最大高度法MELM(maximum elevation of lateral moraines)等方法计算该区末次冰盛期雪线高度为2250~2383m,平均值2320±20m。考虑到末次冰盛期后地壳上升20m,当时雪线的实际高度为2300±20m,冰盛期的雪线降低值为1080±100m。晚冰期北坡和西坡的雪线高度分别为2490m和2440m,平均值2465m,考虑新构造运动后的雪线实际高度2454m,降低值926±100m。长白山新构造运动(LGM上升约20m,晚冰期上升约11m)在末次冰盛期以来对冰川发育的影响不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739 / 7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三维卫星遥感图像生成技术及其在第四纪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付碧宏
    二宫芳树
    董彦芳
    时丕龙
    张之武
    [J]. 第四纪研究, 2008, (02) : 189 - 196
  • [2] 洛川黄土细颗粒混合矿物红外释光信号异常衰减的初步研究
    李晓妮
    卢演俦
    王旭龙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 553 - 558
  • [3] 长白山天池气象条件的分析
    张纯哲
    南万洙
    太松花
    李今子
    [J].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7, (01) : 33 - 36
  • [4] 细颗粒石英光释光测年:简单多片再生法
    王旭龙
    卢演俦
    李晓妮
    [J]. 地震地质, 2005, (04) : 615 - 623
  • [5] 长白山天池火山造锥喷发岩浆演化系列与地层划分
    魏海泉
    李春茂
    金伯禄
    靳晋瑜
    高玲
    [J]. 吉林地质, 2005, (01) : 22 - 27
  • [6] 长白山天池地区全新世以来火山活动及其特征
    刘祥
    隋维国
    向天元
    王锡魁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6) : 638 - 644
  • [7] 云南东川拱王山、轿子山地区末次冰期冰川演化序列
    张威
    崔之久
    不详
    [J]. 水土保持研究 , 2003, (03) : 94 - 96+157
  • [8] 长白山地区地壳垂直运动的监测问题
    董鸿闻
    白尚东
    王文利
    [J]. 东北测绘, 2002, (04) : 37 - 39
  • [9] 长白山火山活动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崔钟燮
    张三焕
    安在律
    [J]. 国际地震动态, 1999, (03) : 3 - 7
  • [10] 火山活动与构造气候旋回
    刘嘉麒
    郭正府
    [J]. 第四纪研究, 1998, (03) : 222 -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