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中部扎西错布晚更新世晚期微体古生物与环境变化初步研究

被引:5
作者
刘俊英 [1 ]
郑绵平 [2 ]
王海雷 [2 ]
机构
[1] 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扎西错布; 晚更新世晚期; 微体古生物; 环境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Q913 [微体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0709 ;
摘要
西藏中部扎西错布东岸T1剖面厚639cm,含6属11种介形类和1属2种以上轮藻类。据其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划分出8个生物组合,各组合间的差异表现在介形类动物群的丰度、分异度和每个种的丰度变化,根据生物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探讨湖区大约18653~13144aBP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情况如下:①约18653~17239aBP,湖区气候较干(冷),湖面收缩下降,湖水有一定含盐度(可能达中盐水18‰),其间有波动:18309~17809aBP,气候曾一度暖湿,湖面扩大,水质淡化;②约17239~13920aBP,气候较暖湿,水质含盐度降低,其间有气候波动,分别在16506~15213aBP和15213~13963aBP时段偏干(冷)和偏湿冷,相应地其水质含盐度增加或减小;③13920~13144aBP,气候突变,湖泊环境突然恶化,介形类灭绝,仅剩下对气候环境反应滞后的轮藻类低等植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636 / 1644+1786 +1786-178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特征及环境意义 [J].
杨藩 ;
乔子真 ;
张海泉 ;
张永华 ;
孙镇城 .
古地理学报, 2006, (02) :143-156
[2]   西昆仑甜水海古湖泊介形类及其环境意义 [J].
李元芳 ;
李炳元 ;
王国 ;
李世杰 ;
朱照宇 .
湖泊科学, 1997, (03) :223-230
[3]   青藏高原西北部17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变 [J].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 .
地理学报, 1994, (01) :46-54
[4]  
西藏奇林湖—班戈湖地区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J]. 庞其清,郑绵平,刘文高.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5]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晚新生代介形虫化石及其地质意义[J]. 庞其清.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2(01)
[6]  
青藏高原昆仑山口第四纪羌塘组介形虫化石的地质意义[J]. 庞其清.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2(01)
[7]  
中国淡水藻志[M]. 科学出版社 , 韩福山, 1994
[8]  
西藏藻类[M]. 科学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著], 1992
[9]  
岱海[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王苏民等著, 1990
[10]  
Pleistocene ostracoda from middle and lowerreaches of Sanggan River valley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2 Huang Baoren. Mem.Nanjing Inst.of Geol.&Palaeont.Acad.Sinica . 1985